冰雹行动
来源:互联网

冰雹行动(英文名:Operation Hailstone)是1944年2月美军在特鲁克环礁对日军发动的军事打击行动。

1944年2月16日晚,美军3支特遣分队(共9艘航母、约500架战机)隐蔽接近特鲁克并在离岸90英里处就位,另有1支特遣队负责软化埃尼威托克环礁;2月17日凌晨,74架“地狱猫”战机黎明时分突袭夺取制空权,后续多波次轰炸机攻击舰艇与陆地工事,击沉“旧金山丸号”“爱国丸号”等舰船,当日毁伤日军战机近300架;2月18日,57架“地狱猫”再行扫荡,轰炸机持续打击,日军驱逐舰大井号轻巡洋舰号”携“阿贺野号”幸存者返回时被击沉,中午美国军队因担心夜间反击撤离,两日共击沉或重创27艘日军舰艇。​​

冰雹行动中,美军仅损毁少量战机、1艘航母受损,击沉日军45艘舰船(超22万吨)、毁伤250-275架战机,焚毁特鲁克90%燃料并损毁其设施,使其丧失作战功能,日军因打捞能力不足丢失大量物资,中太平洋防御出现缺口、补给能力削弱;美军则避免两栖攻击伤亡,为后续进攻扫清障碍,验证了航母特遣队突袭能力,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航母作战经典案例。​​

行动背景与起因

战略要地的形成

1920年代至1930年代,日本对位于中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特鲁克展开秘密开发。特鲁克由巨大珊瑚礁环绕,内部包含6个主要岛屿及多个小岛,礁石仅留有4个狭窄水道,且被海岸炮兵与雷区严密掩护。日本以此为基础构建完善军事防御与作战体系,不仅部署海防炮、高射炮阵地,还修建道路、战壕、掩体、洞穴等防御设施,配套建成5个简易机场、1个水上飞机基地、鱼雷快艇站、潜艇维修中心及通信中心。​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特鲁克成为日本帝国海军第四舰队专属基地,承担守护日本南太平洋航线的职责。1942年至1944年,特鲁克升级为联合舰队在太平洋的主要前沿母港,日本海军战列舰、巡洋舰、航空母舰、潜艇等主力舰船大量在此驻扎,同时作为“大亚洲繁荣圈”岛屿与日本本土间的补给枢纽,各类武器弹药、粮食燃料、军用物资均通过特鲁克转运至各前线据点。到1944年初,驻岛兵力达近4.5万人,其中大日本帝国海军(IJN)人员近2.8万、日本帝国陆军(IJA)人员近1.7万,凭借坚固防御设施与庞大兵力配置,特鲁克成为日军中太平洋战略布局的关键枢纽。

战局演变与决策

1943年11月至1944年初,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盟军)在中太平洋发起系列攻势并接连获胜。在吉尔伯特群岛的“电发行动”中,盟军夺取日军重要据点塔拉瓦环礁等岛屿;随后在马绍尔群岛的“燧发枪行动”里,又攻克敌方核心阵地夸贾林环礁,打破日军在中太平洋的前沿防御线。面对盟军攻势,日军联合舰队主力从原有驻守岛屿撤退,大规模聚集至特鲁克泻湖,依托特鲁克的坚固防御与战略位置重新构建抵御盟军推进的“防线堡垒”,同时紧急调配兵力、加固工事。​

马绍尔群岛主要日军据点被夺取后,美国军队规划者面临“太平洋中部下一个攻击目标选择”的问题。特鲁克作为日军在该区域的核心基地,因地形复杂(茂密森林覆盖、低山交错)、防御严密(水道狭窄、雷区密布),不适合盟军实施两栖突击,但作为联合舰队战时母港,其对日军战略意义重大,若不压制必将威胁盟军后续进攻行动。当时特鲁克因长期处于日军严密管控下,禁止任何外国人进入,内部防御规模、舰船部署、物资储备等信息始终处于保密状态,盟军此前仅能通过零星情报推测其战力。​

1944年2月4日,美国军队所罗门群岛起飞的PB4Y-1“解放者”远程侦察机,首次突破日军警戒对特鲁克实施高空侦察飞越。尽管部分区域被云层遮挡,飞行员仍清晰观测到潟湖内停泊的大量日军舰艇,包括多艘战列舰、巡洋舰、潜艇、护航舰及航空母舰,还有数十艘海军辅助舰与商船补给船。盟军军事规划人员判断必须通过快速、强力的打击摧毁特鲁克的作战能力,考虑到两栖突击的高风险,最终决定以航母特遣队发起突袭,行动代号定为“冰雹行动”。​

日军通过雷达监测与情报分析察觉特鲁克的秘密已被美国军队发现,深知该基地暴露在盟军打击范围内,随即启动紧急撤离计划。“大和号战列舰”“武藏号战列舰”等吨位大、价值高的重型战舰,以及多艘航空母舰被迅速调离特鲁克,部分舰船驶向位于特鲁克以西1000多英里的帕劳基地,其余经菲律宾海域前往新加坡日本本土。但受限于舰船调度能力、港口卸载效率,大量小型作战舰艇(如护航驱逐舰、潜艇追击舰、巡逻艇)因缺乏足够护航力量被迫留守特鲁克,另有约40艘海军辅助舰艇因需卸载舱内的坦克、滩地水雷、陆地火炮、军用车辆、战机备件及各类炮弹,暂时无法撤离,只能在潟湖内锚泊作业。

行动经过

1944年2月16日晚,美国军队整合的3支特遣分队(TG58.1、TG58.2、TG58.3)投入行动。这3支分队包含9艘快速航空母舰,由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提供护航,搭载约500架战机。美军借助截获的日军无线电通信掌握其搜索模式,在未被发现的情况下悄然接近特鲁克海域,最终在离岸约90英里处停泊就位。另有TG58.4特遣队同步行动,该分队以3艘航母为核心,配备150架战机,前往埃尼威托克环礁为后续两栖攻击软化防御。此前1月,美国军队已将航母部队指挥官调整为马克·米切尔少将,他“明确目标、不干预执行”的指挥风格更适配快速突袭,整个行动由雷蒙德·斯普鲁恩斯中将指挥的第五舰队统筹推进。​

1944年2月17日凌晨,行动正式启动。74架格鲁曼F6F“地狱猫”战斗机从航母甲板起飞,于黎明时分抵达特鲁克上空发起首轮制空争夺。日军大量战机未及升空便被击毁于地面,少数升空的战机因与“F6F战斗机”存在性能差距(“地狱猫”速度更快、防护更强),很快在缠斗中被击落,美国军队就此迅速夺取特鲁克上空制空权,部分日军战机残骸至今仍留存于潟湖浅水区。制空权确立后,美军从航母上陆续放飞多波次道格拉斯SBD“无畏”俯冲轰炸机、柯蒂斯SB2C“地狱潜水员”俯冲轰炸机及格鲁曼TBF“复仇者”鱼雷轰炸机,所有轰炸机均由“地狱猫”战斗机护航,重点攻击泻湖内停泊的日军舰艇及岛上防御工事,包括机场、机库、燃料罐等目标。日军仅能依靠轻武装商船的自卫火力和岛上残存的高射炮进行有限抵抗。同日,5831吨级的“旧金山丸号”被击沉,该舰为日本客货两用船,同时承担海军辅助舰职能。10437吨级的“爱国丸号”同样被击沉,这艘原客货轮已改装为海军辅助运输船,其前舱被“复仇者”投下的鱼雷击中后引发弹药二次爆炸,船身前部严重损毁。船上730名士兵(临时安置于船舱及船尾货舱)与船员几乎全部阵亡,仅1人幸存,全舰最终共有945人沉入海底。截至1944年2月17日,美国军队共击沉12艘日军大型船只,摧毁72架日军战机,另有225架战机因受损失去作战能力。​

1944年2月18日黎明前,57架“地狱猫”战斗机对特鲁克泻湖及周边区域实施空中扫荡,后续俯冲轰炸机鱼雷轰炸机接续出动,持续打击残存的日军目标。当日,日军驱逐舰大井号轻巡洋舰号”(Oite)的作战历程成为关键节点。该舰在1944年2月15日曾与28号潜艇追击舰一同护送轻巡洋舰“阿贺野号”前往日本,航行途中“阿贺野号”被美国军队潜艇“鳐鱼号”(SS-305)击中。“大井号”随即展开搜救,在寻找美军潜艇无果后,彻夜陪伴受损的“阿贺野号”,接收其剩余燃料及舰上官兵转移。完成人员与物资转移后,“大井号”奉命携带“阿贺野号”幸存者返回特鲁克,当时该舰尚未获知“冰雹行动”的相关信息。​

1944年2月18日,“大井号”通过特鲁克北山口进入潟湖时被美军战机发现,随即遭到攻击。战机扫射导致“大井号”舰桥船长阵亡,烟囱后部起火,“阿贺野号”的松田孝友船长随即接任“大井号”指挥。随后5架来自“邦克山号”的鱼雷轰炸机加入攻击,“大井号”新指挥官拼命操纵舰船进行规避,却在向右舷高速转向时被一枚鱼雷击中舰桥后部。对于“大井号”这类防护较轻的小型驱逐舰,鱼雷打击造成的破坏力极为致命,舰船瞬间断裂,船头部分向右舷旋转,船尾部分因发动机仍在运转继续前进,两部分很快相继沉没。此役“大井号”172名船员阵亡,从“阿贺野号”转移而来的522名幸存者(多数被困于甲板下)也全部丧生,最终仅有约20人侥幸存活。​

1944年2月18日中午,美国军队考虑到日军可能在夜间发起鱼雷反击(17日晚已有6架日军B5N“凯特”鱼雷机袭击美军航母,并击伤“无畏号”),下令第58特遣队撤离。在两日行动中,美军累计击沉或重创27艘日军舰艇,摧毁及损坏的日军战机总数达250-275架。

行动结果

美军损失与战果​

美军在整个行动中仅付出轻微代价。行动期间无大型舰船沉没,仅损毁12架战斗机、7架鱼雷轰炸机、6架俯冲轰炸机。“无畏号战列舰”航母被日军鱼雷击中受损,需前往埃尼威托克进行维修,维修期间搁置数月。22名被击落的美国军队飞行员,通过潜艇、驱逐舰及战机的高效搜救得以生还。​行动共击沉日军各类船只45艘,合计航运吨位超过22万吨,创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两日击沉舰船吨位的最高纪录。同时摧毁或严重损坏日军战机250-275架,基本瓦解特鲁克地区的日军空中力量。美军还焚毁特鲁克环礁90%的燃料储备,对所有机场、机库、弹药库等军事设施造成严重损毁,使特鲁克彻底丧失作战功能。​

日军损失​

日军在行动中人员伤亡惨重。仅“爱国丸号”与“大井号轻巡洋舰号”两艘舰船的损失就造成1617人阵亡,其中“爱国丸号”上945人丧生,“大井号”及从“阿贺野号”转移的幸存者中672人遇难。叠加其他舰船沉没、地面设施被毁带来的伤亡,日军总伤亡人数进一步增加。​日军装备与物资损失同样巨大,除45艘舰船、250-275架战机外,大量未及卸载的战争物资随舰船沉入海底,这些物资包括坦克、火炮、弹药等。当时日军打捞潜水能力有限,沉没舰船的深度超出其打捞范围,导致这些舰船及所载物资永久沉于特鲁克泻湖

行动影响

冰雹行动摧毁了大量日本巡洋舰、辅助船只以及商船,重创了日本在太平洋的军事力量;同时,还导致了特鲁克被完全消灭且彻底失去军港与前进基地功能,无需盟军两栖攻击便丧失作战价值,避免了日军更多人员伤亡(类似塔拉瓦战役)。日军因打捞能力不足,沉没舰船及所载急需物资永久留存海底,45艘舰船(超22万吨)的损失进一步削弱其太平洋航运与补给能力,使其难以向岛屿据点输送兵力物资,中太平洋防御体系出现重大缺口,被迫调整战略部署;古贺峰一意识到中太平洋防御力量匮乏,在行动后两日下令南太平洋飞机增援特鲁克,但已无法扭转局势。​

美国军队而言,冰雹行动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成功的航母作战之一,美军以极小代价消除特鲁克威胁,避免类似塔拉瓦战役的人员伤亡,同时为进攻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扫清障碍,巩固中太平洋进攻势头与主动权。此次行动验证了快速航母特遣队的远洋突袭高效性,为后续太平洋类似作战(如攻击马里亚纳群岛)提供成熟战术模板,成为二战航母作战经典案例,还极大提升了美军士气。

战后探索与水下残骸

日本人将他们的船只停泊在水深超过其打捞潜水能力的水域。因此,这些船只连同其珍贵且急需的货物,都无法为战争出力,只能被遗弃在海底,无人问津。截至2020年,环礁湖内仍有约40艘重要的日本沉船,以及无数的飞机残骸。

1969年,传奇的法国海洋学家雅克·库斯托组织了一次前往特鲁克环礁湖的探险。当时,许多船只的位置和身份都不为人知,但由此产生的那部迷人而令人难忘的电视纪录片《失落船只的环礁湖》在全球迅速走红。库斯托的名字影响力巨大,他所传播的影像也极具感染力,以至于潜水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特鲁克环礁的沉船之上。特鲁克环礁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可潜水的二战时期日本完整沉船藏品——其中包括“丰洋丸”号油轮(8691吨)、“富士山丸”号油轮(9527吨)以及“新田丸”号油船(10020吨)。

“旧金山丸”号

环礁中最著名的沉船之一是长385英尺、重5831吨的日本陆军运输船“旧金山丸”号。“旧金山丸”号沉船残骸仍满载着战时货物,正立于60至63米深的水下,主甲板位于约50米处。在船首位置,一门防御炮架在甲板上方高高的圆形平台上,指向左舷。就在船尾后方,1号货舱堆放着数百枚半球形海滩地雷,每枚地雷顶部都焊有两个抓取手柄,旁边还有一箱箱的雷管。这些反入侵地雷原本计划被大量埋设在盟军预计会发动进攻的海滩上。在2号货舱的中层甲板上有两辆油罐车和一辆公务车,而在其下方的甲板层上,堆放着50磅的航空炸弹,尾翼朝上,旁边还有更多的炮弹和星形飞机发动机。主甲板右舷的舰桥上层建筑正前方有两辆九五式“哈戈”轻型坦克。甲板左舷停放着另一辆九五式坦克,部分车身搭在船舷上。左舷附近的海床上有一台大型蒸汽压路机。后舱装载着卡车、箱装炮弹、更多半球形海滩地雷、雷管、炸弹、轻武器弹药以及55加仑的燃料桶。5号舱内有数十具30英尺长的“长矛”鱼雷的弹体和发动机,还有大量55加仑的燃料桶。

“里约热内卢丸”号

“里约热内卢丸”号长461英尺,重9627吨,是一艘体量庞大的八层客货班轮,于1929年建成, peacetime可搭载1140名乘客。1944年2月17日,在“地狱猫”战斗机拂晓进行扫荡之后,她在当天的首轮集群攻击中被数枚1000磅炸弹击中,造成严重损坏,舰上燃起熊熊大火,最终沉入环礁湖底。“里约热内卢丸”号长461英尺,是环礁湖中最大的沉船之一,其船首和船尾附近仍保留着巨大的有色金属字母标识的船名,既有罗马字母,也有汉字(日本文字),字母高度近2英尺。她的货舱里装有直径约15英尺的圆形火炮基座支架,这些支架将被安装到陆地上,此外还有反后坐弹簧和一些大口径火炮炮管。机舱里仍然安放着她的三菱苏尔寿柴油发动机,如今已呈水平状态的舱壁上布满了开关面板、仪表和两个车钟复示器。

参考资料 >

探秘西太平洋“幽灵墓地” 数十艘日本战舰长眠海底.国际在线新闻.2025-10-15

Two Birds with One Hailstone.usni.2025-10-16

冰雹行动,1944 年 2 月 17 日至 18 日:第 58 特遣队突袭日本特鲁克要塞.the-past.2025-10-16

北京运动翘楚体育用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