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东宁要塞遗址
来源:互联网

侵华日军东宁要塞遗址是侵华日军强征中国劳工及战俘修建的军事要塞遗址,位于黑龙江省省东南部,东宁市三岔口镇南9公里处,距俄罗斯边境1公里,距东宁镇20公里。要塞遗址由多处要塞组成,其中包括勋山要塞、胜哄山要塞、朝日山要塞、409高地要塞、三角山要塞和麻达山要塞等。在众多要塞遗址中以勋山要塞保存最为完好。

东宁要塞群始建于1934年6月,北起绥阳镇阎王殿,南至甘河子,在宽110多公里、纵深50多公里的山地间,构筑了十多处军事设施全、防御坚固、攻击力强的地下堡垒,是当时亚洲规模最大、可容纳兵力最多的军事要塞。因其规模庞大,日本关东军将东宁要塞群命名为“第一国境守备队”。据史料记载,这里最多时曾驻扎关东军13万人,而当年东宁市人口仅有3.5万人。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以空军、坦克、步兵联合攻击,强行攻破东宁要塞。

1999年5月在勋山地下要塞300平方米的屯兵室建立了“东宁要塞历史陈列馆”, 6月正式开放。2005年10月,将馆迁至勋山脚下进行第二次布展,改名“东宁要塞历史陈列馆”。2008年正式命名为东宁县要塞博物馆,2012年县委、县政府进行扩建。2013年7月进行第三次布展。2015年12月,东宁撤县设市,东宁市要塞博物馆更名为东宁市要塞博物馆。东宁市要塞博物馆有《侵华日军亚洲最大军事要塞》《日军侵华罪证》《抗日斗争在东宁》《最后一战》《和平友好往来》五个基本陈列,展出面积2400平方米,展线646米,馆藏文物2000多件,其中等级文物500余件。图书5000余册,历史照片500余张,资料卷百余册,同时还管理着22处战争遗址。日军为修筑东北军事要塞群,强征、奴役中国劳工320多万人,仅东宁要塞修建过程中,就有十余万人被奴役致死或屠杀。在东宁要塞群还建有39个慰安所,慰安妇达2000多人。

2012年8月,侵华日军东宁要塞遗址被批准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14年,侵华日军东宁要塞遗址入选首批国家抗战遗址。2017年1月,侵华日军东宁要塞遗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截至2021年,东宁要塞共接待海内外参观者300多万人次。2025年1—6月,游客达12.4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万人次。2025年,《沿着边境看中国》摄制组深入要塞遗址拍摄,记录其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战场"的历史地位。

自然地理

位置

侵华日军东宁要塞遗址位于黑龙江省省东南部,东宁市三岔口镇南9公里处,距离俄边境1公里,距东宁镇20公里。

地质地貌

东宁县地处中低山丘陵地带,西部与北部为长白山系西老爷岭余脉太平岭,东部和南部为老爷岭和通肯山总的地势为西高东低中间洼。由于地质时期新构造运动智皱、沉积、台升、凹陷、河流冲刷淤积作用,从西北向东南形成了山地、丘陵、平原三种地形,地貌特征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地占县域总土地面积的80%以上;耕地仅占县域土地总面积的5.5%。主要山脉有太平岭、杨木林大山、老爷岭、通肯山等,境内最高峰通沟岭位于县境中部海拔1102米;最低点位于东部绥芬河出境处,海拔86.5 米。

气候

东宁市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由于周围群山怀抱,西北有太平岭做天然屏障,东南距日本海较近,经常受海上气候的调节,使大陆性气候特点减弱。夏季多海洋北上暖湿的东南风,冬季多大陆南下干燥的西北风;春秋两季为冷暖过渡期,仍以西北风占优势。春早秋涝,雨热同季,冬长夏短。多年平均气温5.8℃,1月平均气温-13.5℃,极端最低气温-30.2℃;8平均气温21.8℃,极端最高气温39℃。年降水量500~600毫米,夏季降水量最多,6月至8月总降水量293.1毫米,占年降水量的57.4%

植被

东宁市的野生植物以长白植物区系为主,兼有兴安植物系和华北植物系。比较名贵的树种有果子松赤松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冷杉属野核桃、水曲柳、黄菠萝等可利用的野生经济植物有300余种,其中中药材200余种较名贵的有丹参、黄芪、平贝、细辛等;山野菜有菜、薇菜黄花菜等;野生食用菌有木耳、蘑菇、针赤松茸;还有秋子梨山葡萄、草莓、笃斯越橘等野果;可做饲牧草的有小叶樟(禾本科)、野古草苔草三棱草等。

动物

境内野生动物有兽类东北虎、豹、熊瞎子、野猪、东方狍马鹿梅花鹿欧洲狗獾等,鸟类有花尾榛鸡沙半鸡棒槌鸟、杜鹃、山雀科黄雀等,鱼类有大马哈、滩头鱼、细鳞鲑鲇形目、蜇罗、乌鳢狗鱼属、柳条鱼、板呈子、沙葫芦、花等,蛇虫类有乌梢蛇、土虬子蛇、虎斑颈槽蛇蛇、水蛇、王锦蛇、蜥、林蛙青蛙等。

建设历史

1933年1月,日军侵入东宁市后,按着既定的侵占东北亚计划,开始把东宁变成进攻苏联的最大军事基地。仅在7000多平方千米,35000多人口的东宁,就驻进了13万日军,整个东宁变成了日本的大兵营,已知日军部队番号57个,中将3人,少将10多人。日军兵种齐全,有步兵、骑兵、坦克装甲兵、炮兵、通讯兵、航空兵、舟桥兵、汽车兵、卫生兵等。军事设施也十分齐全,有大肚川兵工厂一座,各类仓库400多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4个,发电厂1座,军事机场10个,永备铁路400多千米,军用公路1957千米。

东宁要塞建于1934年6月,位于中苏边境战略要地,正面宽110多公里,纵深50多公里,由阎王殿要塞、三角山要塞、勋山要塞等十余处地下要塞组成,是侵华日军在亚洲修筑的最大军事要塞群。要塞群中构筑了大量的军事设施,其中地下军用仓库40个,碉堡76个,火炮阵地50个,地下作战室、医务室、屯兵室、发电室、储水室、伙房、隐蔽室等多达300余间,屯兵最多时达13万人之多。1937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大量战俘成为劳工来源。大多数中国劳工在工程未结束时就被残害致死,或在工程结束后被秘密屠杀,幸存者寥寥无几。东宁要塞主体工程施工约为三年,其他工程延续至1945年。因其规模庞大,关东军将东宁要塞群命名为“第一国境守备队”。据史料记载,这里最多时曾驻扎日本关东军13万人,而当年东宁人口仅有3.5万人。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苏联红军以空军、坦克、步兵联合攻击,强行攻破日军多年经营的东宁要塞。8月30日,勋山要塞被攻破,苏军将要塞各工事全部摧毁,战斗结束。

1998年,东宁县(后改为东宁市)在充分考证的基础上开始发掘清理东宁要塞群遗址。

要塞布局

兵力部署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侵占东北地区继而实现进攻苏联的目的,在中苏边境地带秘密地修筑军事要塞的同时,还不断向边境地带大量增派军事力量。据县考察组证实,东宁市绥阳县驻扎的关东军最多时达13万人。东宁地区主要驻有三个师团与一个国境守备队。其中,第三师团驻东宁一带,师团司令部驻马家大营(今万鹿沟),最高指挥是中将昭源津多第八师团驻绥阳一带,下设绥芬河、绥西、二道岗子三个旅团,司令官均是少将,师团司令部驻绥阳北山,最高指挥官是陆军中将前田。第12师团驻扎在大肚川一带,司令部设在新城子沟,最高指挥官是陆军中将昭西多稼藏。第一国境守备队,即独立混成132旅团,主要驻扎东宁要塞区前沿,旅团司令部设泡子沿村南西缸窑沟,指挥官是陆军少将鬼武五一。驻东宁市地区的关东军不仅数量多,而且兵种齐全:有步兵、骑兵、装甲兵、装甲兵、通讯兵、航空兵、各种炮兵、工程兵、舟桥兵、汽车兵、卫生兵等,兵力部署主要分布在:

(一)三岔口前沿阵地的日本驻军

驻扎在该区域的是日本关东军第一国境守备队,即独立混成132旅团。其中,由7703部队驻庙沟,是步、骑、炮兵混合部队,约2000人,部队长是上校。777部队驻庙沟口。4906部队驻矿山村(原反修二)、高安村、三岔口,约1000余人,部队长是大佐,有坦克20余辆。5409部队驻东缸窑沟、东绥、泡子沿、佛爷沟(今胜利村)约1000人。

(二)东宁市一带日本驻军

驻扎在该区域的是日本关东军第三师团,前线防卫司令部设在这里,驻马家大营,即万鹿沟。其中,谷地沟驻炮兵、工程兵,约500人。麦地沟驻步兵,约300人。穷玉米棒沟驻步兵,约300人。929部队驻东宁镇,部队长是上校,步、炮兵1000多人,葫青萝卜葳驻坦克部队,拥有坦克100辆,部队长是大佐,约1000人。川胜部队驻大城子南沟上屯,骑兵约500人。胜野部队驻大城子南沟下屯,炮兵约500人。

(三)大肚川一带日本驻军

驻扎该地带的是日本关东军第12师团,司令部设在新城子沟。2638部队驻大肚川西,是汽车运输部队。2600和2601部队驻大肚川北,步兵约1000人。449和763部队驻大肚川村南和村东,骑兵约1000人。369部队驻石门子村南,辖拌子房高地,步兵约500人。108部队驻石门子河东,辖母鹿山高地,步兵约500人。2643部队驻老城子沟、新城子沟一带,步兵约1000人。7773部队驻草帽顶子、胯子沟、四人班、马营等地。从佛爷沟(今胜利)到白刀山子,驻有日军两个混合联队,约1000余人。

(四)绥阳县绥芬河一带日本驻军

日本关东军第八师团驻防原绥阳县城。师直属机关,约300人。师团直属龟本部队,有凤凰山电台和无线电中继所。师团下辖三个旅团,驻扎在绥芬河、绥西、二道岗子。

绥芬河旅团,辖步、炮兵5个联队(团),2个大队,约12000人。绥芬河独立守备队,驻绥芬河市内,辖581.1高地有步、炮兵约500人。299部队,驻天长山,辖719.1高地工事有4门1尺多口径的火炮,约6000人。313部队驻鹿沟岭西887.9和883.1高地,步、炮兵约1000人。868部队驻鸟青山641.7高地,步、炮兵约1000人。868部队驻头段五花山647.1高地西坡,步兵500人。894部队,驻十八盘岭西,辖南天山、北天山,步、炮兵约 2000人。

绥西旅团,辖9个联队,1个大队,约17000人。其中:小林部队驻绥阳柞木台子,步兵3000人;青木部队驻栎木台子炮兵约1500人;自动车部队驻柞木台子,约500人;6233部队驻柞木台子,步兵约1500人;琢田部队、岗鸟部队、白银部队同驻绥阳北山,每个部队步兵1500人;凤早部队驻东大荒,工程兵约1500人;八里坪守卫仓库部队,步兵约1500人。

二道岗子旅团,下辖2个联队,2个大队,约10000人。其中:2632部队驻南天山河西,陆军仓库约300人;848部队驻道岗子岭西,炮兵约2000人;343部队,驻二道岗子岭西骑兵约500人;152部队,驻二道岗子岭上,运输兵,有汽车50辆,约500人;装甲部队驻二道岗子岭东,有坦克30辆,约500人:220部队驻二道岗子岭西,卫生兵,有医务人员200人,士兵100 人。

(五)老黑山一带日本驻军

1933年,日本占领东宁市后,陆续在老黑山、南村、万宝湾等地设置日军守备队。1936年后,陆续增加日本驻军。西老黑山驻有121部队,步兵约500人。小煤矿附近驻炮兵、步兵约500人。黑营、山洞一带驻步兵,约1000人。

(六)道河一带日本驻军

道河常驻守备队,分驻碱场沟(今和平)、道沟等地,约500人。

仓库

在东宁要塞群区域内,还有一些军事仓库,主要有:大肚川西南500米有军用仓库32个;老城子沟仓库5个,现保存完好的有4个,每个仓库都达300多平方米;八里坪村西的军用仓库18个,每个使用面积至少300平方米,隐蔽山内,铁路直通库门;祁家沟两侧山谷露天炮弹仓库39个;老黑山炮弹沟村仓库150多个。1998年10月,清理勋山要塞,修筑登山人行道、停车场。2000年9月要塞管委会对胜哄山要塞进行保护性清理。2003年春由牡市文物站、县文物所共同对侵华日军东宁市筑垒地域进行了一次全面细致调查测绘学

(1)军火库:日本在东宁要塞有军火库79个,其中,老城子沟4个,面积每个300平方米;大肚川32个;太阳升东南25个;八里坪14个;万鹿沟4个。另外,老黑山炮弹沟还有露天弹药库40余个,大肚川对头山有露天弹药库39个。

(2)油库:老城子沟设有汽油库1个,万鹿沟1个。

(3)物资仓库:老黑山南村东山设露天物资仓库50余个

供电供水系统

(1)发电厂:驻东宁日军于1940年在神洞建发电厂一座装有2500瓦的发电机组2台,1944年发电,主要供兵营及铁路各站、煤矿用电。

(2)供水站:日军在东宁市共有6个供水站,其中:葫萝卜供水站,供新城子沟、老城子沟兵营;泡子沿供水站供西缸窖沟132旅团;麻沟供水站供麻达山要塞;太阳升供水站供勋山要塞;绥阳供水站供柞木台子兵营。

工厂

日军在大肚川村西建立了一座兵工厂,能制造步枪、手枪手榴弹、炮弹,有近千名工人。

医院

老城子沟驻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军马医院;丰顺县驻有军马医院;兴隆屯驻有陆军医院;老黑山驻有陆军医院、军马医院;绥阳县驻有陆军医院、兽医院。

日军在东宁市区域内共建筑5处野战医院,即位于东宁镇南山下今橡胶厂所在地的“东宁第一陆军医院”(代号467部队);位于狼洞沟西南的东宁第二陆军医院(代号137部队);位于新城沟西,今水库附近东宁第三陆军医院(代号332部队);位于老黑山东北处的老黑山陆军医院(代号862部队);位于绥西以北绥西陆军医院这五处医院,其中前三处陆军医院规模比较大。据日语书籍《满洲第 137部队志》(东宁第二陆军病院)(第三集)“东宁第二陆军病院配置图”和“东宁第二陆军病院平面图”记叙,全院共设有:内科、外科和传染科、动物实验室、病理实验室、手术室、炊事房、兵舍、娱乐室、被服仓库、危险药品库等,有大病室13个、小病室14个。根据东宁第二陆军病院平面图、东宁第二陆军医院示意图和见证人回忆,其他两所医院与此同时建成第一陆军医院和第三陆军医院的概要情形与第二陆军医院基本相同。

病马院

东宁市区域内日军部队配备的马匹数量多,新城子沟的第12师团驻地、缸窑沟的132旅团司令部、绥西的第8师团驻地。东宁镇西大营929部队等都驻有骑兵部队,全县共有病马院4处:绥西病马院、东宁病马院、老黑山病马院、丰顺病马院(马魂碑附近)。此处病马院位于丰顺村以东马魂碑以北处,占地2万平方米,有4栋砖瓦结构房屋。

交通

据东宁县志记载,自1933年起,还修筑了800多公里的县域公路及815公里的军用公路。同时,又先后修筑了三条(绥芬河至三岔口、绥宁县、兴宁)共计400多公里的铁路。

关东军为了将东北变成其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的基地,加大推进国境地带军事化建设的“北边振兴计划”,以强化关东军在东北地区北部地区的军事设施和为军事设施服务的产业。重点放在军事交通、通信、航空等设施机能的整备和强化,铁路按军事战争需要进行改建,新增军用国防公路7000公里,改建8000公里,由国境第一线的军用公路、国境地带第二线的特殊道路和第三线的移民道路,构筑沿边境地带纵横交错的军用公路网,加强边境地区的航空设施,特别是军用飞机场的建设。据资料记载:所知道的飞机场有420多处,各种大型军用仓库500多个,足见其规模之大。

东宁市所在的东部地区是关东军对苏作战的重点地区,所以在“北边振兴计划”的实施中给予了特别的加强。伴随着东宁军事要塞建筑工程的进行,又在东宁7000 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造机场、铺筑铁路、公路、架设电力、通讯线路,疯狂地筹划侵苏备战,向国境大量集结部队,建设庞大的军事基地。

公路

伪政权建立后,为其军事扩张和掠夺的需要,从1923年开始,在东宁修筑了多条军用沙石公路,并在三岔口设国道局,加速进行了军用公路建设,到1936年,县内通往各军事驻地和相邻县城公路就有10多条,主要有:

(1)东宁市宁安市,全长240公里。

(2)三岔口至穆棱市,全长 170 公里。

(3)三岔口至老黑山,全长50公里,汽车只能在封冻后行驶,牛马车可四季通行。

(4)三岔口至汪清,全长90公里。

(5)三岔口至王八脖子,全长 90公里。

(6)三岔口至道河,全长50公里。

(7)东宁至金厂线:从东宁开始路经大碱厂沟、沙河子、金厂,全长65公里,路宽4-7米。

(8)南天山至金厂线:从南天山开始路经南天门、通沟岭、佥厂,全长50公里。

(9)绥阳至光风台线:从绥阳开始路经纪元岭至光风台,全长32公里。

(10)绥阳至观月台线,全长40公里,路面宽5-7米。

(11)东宁市至郭亮船口山线,全长19公里,路面宽6米。

(12)绥宁街的“极乐谷”(东万鹿沟)至东大川线,全长15公里,路面宽6米。

(13)绥阳至三岔口线,全长85公里,路面宽4-7米。

(14)绥阳县至鹿鸣台线,绥阳至马架子全长35公里,路面宽7米。马架子至鹿鸣台全长10公里,路面宽3米。平房至白木台、南天山全长8公里,路面宽7米,全长共计53公里。

除以上 14条主干线外,在边境万山丛中军用公路密如蛛网,总长 800多公里。还有勋山要塞山顶的简易军用道路,宽5米,通往山下的南山村和太阳升村。军用公路沿南侧山崖边缘通往山下。

矿山村通往胜哄山有一条5米宽的简易军用道路。

南山村通往朝日山、胜哄山的简易军用道路。庙沟沟口至麻达山山顶军用公路。此地与俄罗斯陆路接壤,是边境的新立村至东宁市公路的咽喉要道。庙沟至409高地军用公路直至山顶,非常陡峭。成之字形,曲折延伸。庙沟至三角山要塞,山下一条盘山警备路直至山顶,非常陡峭,JEEP需间歇攀登。

铁路

铁路是配合军事要塞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要塞的修建需要和驻军部队增多,加紧对铁路运输建设,首先在1934年修筑了绥芬河至三岔口的轻便铁路。1939年修筑了绥阳河西至东宁的绥宁铁路。1940年修筑了汪清新兴至东宁的兴宁铁路

(1)三岔口至绥芬河的轻便铁路

该路由驻哈尔滨市的日军铁道第三连队进行施工,从1934年4月10日开始到6月11日便修建完成,全长93公里。这条绥东线所经之地尽为人迹罕见的密林和层叠的山丘,在通过太平岭时不得不采取三个较大的“之”字形线路设计。它的开辟解决了急需要向东宁地区运送大量的建筑材料,部队的调配,军需的供应等问题。

线路是从绥芬河起,经北寒、南寒、南天门、西万鹿沟、北河沿(穿越绥芬河开始是临时架桥,1937年大同桥竣工后改成在大同桥上东侧通过)小城子、大城子到三岔口(东宁市县城),从三岔口又越过绥芬河通至郭亮船口阵地,全长93公里。路轨距宽0.762米,由28吨型机车牵引,可带四五节车皮。该路只供军用。主要是运送修筑要塞的建筑材料和武器装备等物资。绥宁线开通后将次线拆除。

(2)绥宁铁路

绥宁县线是一条纯粹的军事线路,当时在该线行驶经过要塞地带时“百叶窗”必须放下来,不许乘客向外面观看,因为一到城子沟一带周围全是军事据点。从城子沟到东宁之间9.1公里之间的山丘上也有混凝土堡布置。

这条铁路以距滨绥铁路以东 515 公里的绥阳车站为起点,沿小绥芬河南下,到达中苏国境要地东宁,全长91.1公里。由于该线通车,在满洲国内满铁经营的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万公里。全线设车站6个,信号场10个。其中有给水所3处,机车库1个(东宁市车站)。有大型桥梁11座,隧道1处。路基宽5.5米,轨距1.435 米,其动用土方276.8万立方米,年货运量约3万吨。

(3)兴宁铁路

这条铁路是以图佳铁路上的新兴为起点,向东北伸进间岛省连绵不断的山岭地带,而以绥宁线上的城子沟为终点。另有老黑山、东宁两煤矿的专用线。全长216.1公里。该线的最早勘察是1935年12月到1936年2月3日间进行的,1936年 11月末起,由测量第二班完成从汪清穿过大森林到火烧岭附近,约100公里的实测工作。1937年9月20日从汪清开始铺轨,1938年3月30日铺设到80公里处同年7月31日又从80公里处动工,10月20日抵达北荒岭,这部分路轨全是用满铁式铺轨机械铺设的。1938年6月1日,汪清至雪岭间开始临时营业,其后又继续修筑北荒岭以远线路,而且把新兴方面变更起点工程也完成了。1940年11月1日,兴宁线全线开始正式营业。年客运量9万人次,年货运量约23万吨。

兴宁铁路沿线当时是原始森林区,藤蔓缠绕,古木参天。据《兴宁建设概要》中记叙:“本线是木材的宝库,满山都是原始森林,实为满洲所罕见,牡丹江的所需木材的 90%可以从这里砍伐,满洲的林产开放将大有希望,这对满洲的开发将有重要作用。”这就是兴建兴宁铁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1938年6月汪清至雪岭间通车试运、即开始砍伐木材。据伪满资料统计,1940年4月,汪老线(汪清至老黑山)各站发送木材8466立方米。经过通车后的几年掠夺性采伐,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到1945年日军投降,铁路沿线森林已被砍伐殆尽,80%的木材被运往日本。同时该铁路又是加强东宁市地区军事统治,建设在远东军事要塞的重要工具。

航空

1934年以后,为了对苏作战的需要,日军在东宁修筑军事要塞。同时,也开始修建军用飞机场、降落场。主要用于侵苏作战时的空中作战。主要有:

(1)老黑山南村西军用飞机场,北面是军用仓库。

(2)老黑山东省南“七三”军用飞机场,属定期航班,直达珲春。占地3.5平方公里,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碉堡4个。另有其他类型堡10多座。

(3)绥阳二中队飞机场,占地8万平方米。有土木结构飞机隐蔽部6处,驻有守备队常用飞机4架。

(4)阜宁县(建设村)河北省飞机场。每星期三、四、六有定期班机直达新京(今长春市)。

(5)太岭军用机场,绥西旅团所属。

(6)二道岗子岭上军用机场,二道岗子旅团所属。

(7)北河沿军用机场,定期航班直达罗子沟。

(8)东宁市军用机场,定期航班直达穆棱。

(9)泡子沿村南军用机场。

(10)马营村西军用机场。

战防系统

1932年夏,关东军开始拟定具体的对苏攻势作战计划《年度作战计划》。其内容是:把战场定在苏联境内,首先从东正面,以克利缅特·伏罗希洛夫乌苏里斯克为目标发起攻势,消灭海参周围的地面兵力及航空兵力,随后在保持僵持状态的西正面发起攻势,东西夹击,强迫苏联红军决战,并予以消灭,最后进攻后贝加尔湖方面。儿次修改作战方案都将东宁作为突破口,所以关东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第一批筑城工事中就开始修筑了东宁要塞。凭此庞大而坚固的永久性要塞阵地,在东部国境正面主攻战场上担当掩护主攻部队发起侵苏战争的重任,使其成为最前沿的火力支撑点和梯次进攻的策源地。

东宁要塞的筑城工程从1934年6月开始施工,由日军的细谷刚三郎少佐负责,首先从南部的胜哄山和北部的郭亮船口开始。

东宁要塞的核心阵地主要分布在距中苏边境3~5公里高山的制高点上。

(一)胜哄山阵地

也称南部阵地,主要以胜哄山为代表的地面和地下永久性阵地。位于三岔口镇矿山村周围,国境界河瑚布图河左岸0.5~2公里的几个陡峭的山顶上。周包括朝日山阵地、236高地、勋山阵地、荣山阵地、出丸山阵地、290高地、300高地等,由满洲第570部队驻守。司令部设在现村委会仍在使用的二层楼内,属第1国境守备队的第一地区。战时指挥部设在胜哄山地下工事里。

(二)郭亮船口阵地郭亮船口阵地主要在绥芬河左岸中苏边境一带的高山上,位于三岔口镇庙沟村以北。周围有麻达山阵地(日军称勾峪阵地)409高地阵地、三角山阵地、一贯山阵地、马厂山炮阵地以及313、526、600高地组成。属第1国境守备队的第四地区,由满洲第777部队驻守。

(三)缸窑沟炮阵地

缸窑沟炮阵地位于东绥以东、三岔口以西之间的西缸窑沟和东缸窑沟的丘陵岗地上,这里北面是东三公路(东宁一三岔口),东面距中苏边境只有3-4公里,海拔在160-190米。主要由泰德台、赤羽山、袋山、公主山等阵地组成。这里既隐蔽又距中苏边境较近,所以关东军的第1国境守备队司令部就设在西缸窑沟较平坦的台地上,属第1国境守备队第三地区队。由满洲第299部队驻守。

(四)北天山阵地

位于南天门林场东侧边境一带。包括北天山、南天山、眼镜山、监军台、要山阵地。由满洲第299部队驻守,属第1国境守备队第二地区队。

东宁市要寨除上述四处主要边境阵地外,在内地还同时修筑了与之相关的大量配套设施。有铁路、公路、机场、军用仓库、兵工厂等。尤其是1938年以后,在东宁集结各种部队达10万多人,并设立了陆军医院、病马厂、粮秣仓库、油料仓库、发电厂、供水系统、通讯枢纽等。

东宁军事要塞群位于牡丹江市东宁县境内,是侵华日军为防御苏联的进攻而修筑的军事工事。1933年8月,日军侵入东宁后,按照既定的侵占东北亚计划,开始把东宁变成进攻苏联的最大军事基地,整个东宁市变成了侵华日军的大兵营。侵华日军当年在中苏边境东宁一线上修筑的军事要塞北起绥阳镇北阎王殿,南至甘河子,正面宽一百多公里,纵深五十多公里,地下军事要塞有10多处,并把东宁要塞作为进攻的桥头堡来修筑,历时十余年仍未结束。现已发现的地下军事要塞有勋山、朝日山、胜潢山、母鹿山、409高地、麻达山、浠水三角山、甘河子、阎王殿、北天山等。其中,保存比较完好的勋山地下军事要塞已对外开放。勋山要塞占地5万公顷,与俄罗斯仅一河之隔,山势险峻,地势开阔,隐蔽性强,是兵家必争之地。

永备工事

据1945年《苏军远东战役资料汇编》第103页记载:东宁筑垒主要工事有永备火力发射点402处,土木质火力发射点511处,战斗指观所111处,钢筋水泥掩蔽部100处,钢筋水泥顶盖和钢帽堡4处,火炮和迫击炮发射阵地79处。另据东宁要塞考查组证实,日军在构筑东宁要塞的同时,还在境内修筑了大量的碉堡、暗堡、炮台,苏联红军对日作战时大部分被炸毁,现存已发现完好的有:位于东宁市镇西石门子有暗堡一处,约100平方米,三面有射击孔,后面有交通壕,内设值班、休息、指挥等房间。正前方500米处有两个明堡。此外还有绥阳木台子北山暗堡、老黑山和光村暗堡、绥阳镇二道岗子暗堡、庙沟与东大川中间(三角山附近)明堡,神洞还有一个堡,均为钢筋水泥结构。考查组还发现了其它类型的碉堡10余处。

军用飞机场

日军侵占东宁后,为了配合作战需要,在东宁区域内修建了10个军用飞机场。其分布在三岔口以北、北河沿以西、绥阳二中、二道岗子岭上、绥芬河建设、老黑山南村以西、老黑山东南的七三、东宁、马营以西的头道沟、太岭岭上。其中,绥阳军用飞机场占地8万平方米,有飞机隐蔽部6栋,常备飞机4架。

反坦克壕

日军在三岔口至泡子沿区域内设有反坦克壕2个,全长20华里;东绥至小五队反坦克壕1个,全长约8华里;从朝日山阵地至白刀山有反坦克壕一个,全长90华里,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反坦克壕约400华里。

主要展览

侵华日军东宁市要塞遗址由多处要塞组成,其中包括勋山要塞、胜哄山要塞、朝日山要塞、409高地要塞、三角山要塞和麻达山要塞等。它北起绥阳镇阎王殿,南至大肚川镇干河子沟,南北110多千米,东西50多千米。各要塞均依山势修建,地下工事主要有指挥所、兵室、弹药库、发电室、厨房、医院、航空无线电站、监视哨所等,地面有主战壕、反坦克战壕、重炮阵地、飞机场、竖井口、掩体、碉堡、蓄水池等设施。在众多要塞遗址中以勋山要塞保存最为完好。

勋山要塞遗址

勋山要塞遗址位于三岔口镇矿山村北部2.5公里的勋山上,与俄罗斯仅一河之隔,山势险峻,地势开阔,隐蔽性强,是兵家必争之地。遗址总占地面积为129,400平方米,是东宁市边境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处要塞遗址。

勋山要塞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25米,南北宽225米。整个遗址依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在面向边境一侧陡峭山坡的海拔300米处,有4个洞口通向地下工事甬道,4个洞口有3处是隐蔽的炮位址,一处是堡址。进入暗堡的隧道之后,便感到像是进入了一座迷宫。现在甬道已清出1163米,东西向一条,南北向两条,高1.9米,宽1.5 米,大小房间 21 处,446平方米。隧道中建有指挥所、医疗所、无线电室、升降井、蓄水沟、暖气管道、贮备仓库、弹药库、兵舍、火力发射点、防毒气的双层隔离门等设施。

胜哄山要塞遗址

胜哄山要塞遗址位于三岔口镇矿山村东1.3公里处的胜哄山上,与勋山隔沟相望,分东胜哄阵地和西胜哄阵地,遗址总占地面积为364500平方米。西胜哄阵地有重炮阵地、防坦克壕、蓬盖弹药库、兵室,能进入地下通道的只有40米,有一长12米、宽4米的大房间,其他部位全部塌毁。东胜哄阵地有地面工事,碉堡、炮阵地等。地下有战地指挥所、监视所、包带所、兵室、发电室、航空无线电室、炊事房等。该要塞破坏十分严重,多数地段被炸毁。东西胜哄没有堵塞的洞内甬道长1 946延长米(包括蓬盖式通道),房间面积1007平方米。

朝日山要塞遗址

朝日山要塞遗址位于三岔口镇矿山村东北2公里处的朝日山上(胜哄山东侧),遗址总占地面积为65000平方米。现只有一处竖井能进入要塞内100米,甬道全部为钢筋水泥结构被覆,顶盖部分均已被破坏。地面工事有大小型碉堡多处,战壕、防坦克壕、炮台等均已被炸毁。紧挨竖并地面以东有一条 15米长、5米宽的地面工事,工事往北至东南有一条2米宽的战壕。竖井以西35米处有一处12米长、12米宽的地面工事。工事东南角13米处有一个10米直径的大碉堡。碉堡往西延伸一直到胜哄山有一条 300米长的防坦克壕。堡东部2米有一个7米长、3米宽的小型地面工事和堡,全部被炸毁,只有残址可见。

麻达山要塞遗址

麻达山要塞遗址位于绥芬河左岸的三岔口镇庙沟村东北2公里处的麻达山上,遗址总占地面积为570000平方米。距边境线1 500米,此地与俄罗斯陆路接壤。地面工事以山脉走向设计,要塞的所有洞口全部被炸毁堵死,只能从一个排风孔的竖井进入,竖井深16米,直径1.5米,地面工事主要有碉堡址、炮阵地址、纵横交错的战壕、防坦克壕、蓬盖掩蔽部等。地下工事能进入的有三个水泥被覆的房间,一个20多平方米的炊事房,设有安装暖气用的凹槽等。

当地老百姓因此洞结构复杂,进人容易使人迷失方向,称之为“八卦洞”。其地面工事依山脉走向设计。要塞的所有洞口全部被炸毁堵死,只能从一个排风孔的竖并进人。竖井深16米,直径1.5米。竖井以南110米处有堵塞的洞口。竖井西侧140米有碉堡址一处,碉堡址以西是两处堵塞的洞口。竖井西北角340米处有重炮阵地一处。重炮阵地以北有3处碉堡,竖井东侧340米处有2处重炮阵地,重炮阵地东北220 米有碉堡址2处。整个山脉的南部、西部有纵横交错的战、防坦克壕、棚盖隐蔽部等多处。永备水泥工事多数被炸毁,只有残址可见。

该要塞地下甬道能进入的有3个水泥被覆的房间,20平方米的炊事房,3个炉灶,大房间有70平方米左右都是水泥被覆的。在主巷道墙设有安装暖气片用的凹槽。巷道全部用水泥被覆。主巷道南端已被堵死,究竟有多长,目前尚不知。据“东宁文史资料”记载:“该工事依山脉走向设计,长约10余里。1945年8月,关东军投降前,曾将几千名劳工骗人洞内,然后用砂石将洞一段段堵死。从此这些劳工就永久被埋葬在里面。”在下山沟口处,有一花岗石石“忠节碑”,落款为“第三师团东宁支部”,还有一处自来水泵房遗址。

409高地要塞遗址

409高地要塞遗址位于绥芬河左岸的三岔口镇庙沟村东1.3公里处的高山上(麻达山南部),遗址总占地面积为764700平方米。整个山头西部与北部布满各种工事战壕、交通壕,纵横交错,相互连通。现保存较好的地下工事只有60米能进入。

409高地位于庙沟东山,山上有一个洞口已被利用,山上的碉堡、炮台有四五十处均被炸毁,至于有多大还有待于进一步勘查。

三角山要塞遗址

三角山要塞遗址位于绥芬河左岸的三岔口镇庙沟村西北3公里处的三角山上,是边境前沿一带的制高点,遗址总占地面积为160 000平方米。从山的中部至山顶峰,布满了各种工事,被炸毁的1~2米厚的水泥地随处可见。有战壕、交通壕、各种掩蔽部、掩体、重炮阵地、碉堡等。在山的南部有一未完的山洞宽3米,高2.5米,长50米。 

整个要塞工事从山的中部至顶峰约有一平方公里范围。工事全部是钢筋水泥结构,厚度达2-3米,可以抗御30mm 以上大口径炮弹和一吨重的炸弹的轰击。山下有一条盘山道直达山顶,非常陡峭,吉普车需间歇向上行进。山的西北部100米处有一口水井至今还有水。在山的南坡中部有一个未挖完的山洞,宽约3米,高2.5米,深度有50米。三角山要塞现找到3个洞口,在山顶峰有一个洞口,洞口东侧100米处,有5个碉堡、1个重炮阵地,洞口以西190米处还有一个碉堡遗址、1个重炮阵地。交通壕、防坦克壕还清晰可见,其他工事全部被炸毁。

北天山、南天山要塞遗址

天山、南天山要塞遗址核心阵地位于南天门村东部边境一带。由炮阵地、南天山阵地、眼镜山阵地、十八盘山阵地组成。北天山炮阵地,现有隐蔽钢筋水泥炮阵地13处,掩蔽部4处,战壕、防坦克壕多条,营房址等多处。

大石砬子、鸟青山要塞遗址

大石砬子核心阵地位于绥阳镇北部边境一带。由大石砬子、鸟青山等高山阵地组成。大石砬子,海拔692米,西侧陡峭,东侧较缓,山顶有水泥被覆的地下工事数百延米长,面积有5万平方米。在山下有十几处石头水泥砌筑的营房基础址,在鸟青山和鸟青山南侧的 630高地、668高地,日军修筑的纵横交错的战壕和被炸毁水泥工事随处可见。每个山头都有成片的水泥工事。

东宁要塞遗址陈列馆

东宁要塞遗址陈列馆作为博物馆整体建设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展出面积达2700平方米,展线646米,依次有侵华日军亚洲最大军事要塞、日军侵华罪证、抗日斗争在东宁、最后一战、和平友好往来5个基本陈列展区。

陈列馆馆藏文物2000多件,其中包括侵华日军侵略中国时使用过的火炮、电话机等证物,中国劳工的劳动工具和苏联红军使用的武器装备等珍贵文物;珍藏图书1000余册,历史照片400余张,资料百余册(卷)。

馆藏文物5000多件,现展出819件,最为珍贵的有关东军使用的 93式火焰喷射器等,见证了东宁要塞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的历史地位和在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陈列馆门前为和平广场,广场上矗立着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在广场周围,环绕分布着兵器园、东宁抗联英雄园、劳工祭雕塑、侵华日军罪证碑园等纪念设施。

所获荣誉

1998年6月10日,东宁市政府批准公布东宁要塞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月10日,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公布东宁要塞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2004年国家旅游局批准为AA级景区。2005年11月,侵华日军东宁要塞遗址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8月,被批准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14年9月,入选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17年1月侵华日军东宁要塞遗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保护与开发

自1998年至2020年,东宁要塞进行了三次保护性开发建设。1998年,东宁要塞进行第一次保护性开发建设,在东宁市勋山地下要塞的300多平方米的兵室内,辟建了一个“东宁要塞陈列馆”。东宁要塞于1999年6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陈列馆内展出二战时期日军遗留下来的罪证遗物400件,照片216幅,资料22份。2005年,东宁要塞进行第二次保护性开发。在勋山要塞山脚下新建设了要塞陈列馆,陈列馆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并完成了布展工作;修建了一个面积为6000平方米的大理石铺设的和平广场;广场上新建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在广场南北两侧各新建劳工祭和抗联英雄魂碑。2011年至2013年,东宁要塞进行第三次保护性开发建设,先后开发建设了要塞博物馆扩建及布展项目(由原来的1200平方米增加到2700平方米)、浮雕墙(长66米,高5米)、东宁抗联英雄园(抗联英雄人物塑像22个)、兵器园(陈列大型兵器11件)。2020年,要塞博物馆争取债券资金进行景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一期工程。

价值意义

东宁要塞群遗址,既是日军侵华的重要罪证,也是中华民族屈辱历史和日本侵略者受到毁灭性惩罚的历史见证,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日本侵华史、中国劳工史等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更是一部人类社会“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永载史册的反面教材,对于维护世界和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东宁要塞由于处在中、苏、朝三国的三角地带上,距离苏滨海边区最近,决定了其在对苏作战中的重要战略位置。关东军几次修改作战方案,都将东部正面的东宁市作为向苏发动进攻的突破口和战略支撑点,也是日军主力部队在东部一线进行战略决战的依托。1937年,东宁阵地配备了大口径远程重型火炮,有24厘米榴弹炮10门、30厘米榴弹炮8门。1941年又以阿城重炮联队为母体,在东宁西侧暖泉子沟创立了关东军最大的重炮部队满洲第390部队(后称25709部队),总人数达到1548人这些都是以先发制人、为一举破坏苏联红军军事设施而配备的。这里既是日军主攻的重点地区,也是苏军防御的重要地区。绥芬河要塞则是东宁右翼主攻保障阵地,而虎头阵地则是重点打击苏军补给线、切断远东苏军的后勤供应。

重要事件

强征劳工

东宁要塞群位于东宁市东南部中俄边界地区,被日本侵略者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该要塞始建于1934年6月,是侵华日军强征18万中国劳工和大批战俘,为进攻和防御苏联而修筑的军事工程。据不完全统计,在1934年6月至1945年8月间,日军强行征用了17万名中国百姓和战俘修建东宁要塞。由于劳动力量大,再加上营养不足,很多劳工没有回家就已死亡。工程完工后,为保其工程机密,日本还将劳工公开或秘密处死,其中被直接残害死亡的劳工达51000多人。

日军为修筑东北军事要塞群,强征、奴役中国劳工320多万人,仅东宁市要塞修建过程中,就有十余万人被奴役致死或屠杀。

1935年,关东军最高司令官南次郎视察东宁,同年大量增兵,军力由刚侵占东宁时的一个连队不足千人,猛增至3个师团和一个国境守备队,总兵力达13万多人。日本侵略军此时开始实施“对苏作战”战略,在东宁县境内修筑了十余处大型地下军事要塞,修建了大批地面军事设施和后勤保障仓库、弹药库、医院、电厂、水厂、油库、飞机场等。为修建这些军事设施,强征中国战俘和劳工一百多人。1934年至1937年,为了修建要塞,日本从中国山东省河北省、吉林榆树等地用欺骗手段招募劳工,还有一些是中国战俘。前后约17万名劳工参加了东宁要塞的修建。中国劳工和战俘受到了非人的待遇,每天都有十几个至几十个劳工死于非命,有的还被日军残酷杀害,在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地区内就发现有大小坟包一千多个。

东宁市要塞群是中国大量劳工用生命修筑的。”东宁市要塞博物馆研究员王宗仁介绍,关东军对劳工实施生死轮换制,来一批、死一批,死一批、换一批,劳工日复一日地挣扎在死亡线上。残酷的劳役,非人的待遇,加上食物缺乏及超强度的体力劳动,绝大多数劳工被折磨致死或被集体屠杀,幸存者寥寥无几。

老城子沟,基本上是一个三面环山,盆地形山村,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当时它是绥宁铁路(绥阳——东宁)、兴宁铁路(汪清新兴——东宁)的汇合点,是重要的铁路中转站,也是日军在东宁一带的军事物资储备基地,各种军事物资源源不断地输进送出。大批劳工在这里修筑各种工事、道路、仓库等军事设施,还有一些劳工长年累月地在几十个仓库里搬运物资。

据李有才、李宏山等知情人讲:“在老城子沟的劳工分几伙,有修铁路的,有盖房、修工事的,还有车站仓库的搬运工人。修铁路的劳工就有2万多人,听口音都是从河北省、山东方向来的,在铁路两旁随处都可以看到惨死成堆的劳工尸体。他们都是被饿死、病死、冻死、累死和打死的,夏天死的人直接被拉走,冬天死的人被垛成垛,开春地化冻后再一起拉走埋掉。”

另据老城子沟村民王希珍回忆:“那时我们村这儿有火车站山根处建有一排排的大仓库。一年四季有三四千名劳工在这里修建仓库、装卸火车、在仓库里搬东西、倒货。这些劳工从哪里来的都有,住在村东头一大片阴暗潮湿的工棚子里。刚开始时他们吃玉米窝窝头、高粱饭,后来困难时就吃橡子面,橡子面非常苦涩干脆不是人吃的东西,劳工们吃不饱天天挨饿。记得有两个劳工饿得太难受了就偷吃仓库里的饼干,被人发现后告发了,日本人和把头就把他们俩打死啦。起初劳工有病时还给简单治一治,治不好还往回遣送,后来就不送了,死了就扔到'劳工坟’里。在所有的劳工中数 1944年左右从榆树县来的劳工最苦最惨。我的前夫齐连昌是这批劳工的监工,负责每天清点人数,指派各种活计。他回来说,这些劳工太可怜了,吃不饱,住不好。有个人刚结婚不几天就被抓来了,想家上火得了重病,没有人给治,不几天就死了。那年从春天到夏天在劳工中一直流行瘟疫,瘟疫传染很快,劳工都住在席棚子里不隔离,互相传染,死了很多人。一个棺材里装好几具尸体,到后来死人就直接拉走扔掉。冬天劳工没有什么象样的穿戴,一些人把脚冻坏了,日本人也不给治,开春以后脚就全烂了,日本人和把头不打麻药活活地将他们的烂脚锯掉了。曾经参与《东宁市县志》编写工作的宋宪章老人也介绍说,1946年春他带领学生到过老城子沟的“劳工坟”,那时“劳工坟”还没有遭到破坏,坟区的面积比现在大,坟包很多,在坟包上插着小木牌木牌上写着死者的姓名和籍贯,这些死者大都是河北、山东等地的人。此外我们还走访了其他的知情人,得知老城子沟村本地村民死后都埋葬在其他的地方,从来不将他们葬在“劳工坟”因为那里是孤魂野鬼的归宿,把自己的亲人埋葬在那里非常不吉利。

慰安妇

东宁市要塞群还建有39个慰安所,慰安妇达2000多人。有些慰安所遗址保存完整。

1933年1月。日本侵略者侵占与俄海参发隔海相望的黑龙江省东宁市县。1935年,关东军最高司令官南次邮视察东宁,同年大量增兵。军力由刚侵占未宁时的一个大队不足千人,猛增至3个师团和一个国境守备队,总兵力达13万多人,日本略军此时开始实施“对苏作战”战略,在东宁县境内修筑了十余处大型地下军事要塞,修建了大批地面军事设施和后勤保障仓库、弹药库、医院、电厂、水厂、油库、飞机场等。为修建这些军事设施,强征中国战俘和劳工一百多人,与时同时,他们也从朝鲜韩国和日本国内强征了一批日本女子挺身队。据东宁要塞调查组和东北烈士纪念馆长达四年多的调查,日军在东宁市东宁镇、三岔口镇、绥阳镇大肚川镇老黑山镇南天门乡等9处军事要地配置了39个随军慰安所,朝鲜、韩国、日本三国慰安妇总人数近千人,平均一个慰安妇要接待130多名日本军官兵,其中朝鲜、韩国慰安妇达800人左右,另外200人左右为日本妇女。

1945年8月的一天,日军情报部门获悉苏联红军即将进攻东宁的情报,匆忙把大批文件、档案和慰安妇提前运走,企图把这一秘密掩藏起来。在大部分慰安妇已被运走的时候,大肚川镇石门子村的4个慰安所里的100多名慰安妇,由于当天运人的汽车已装满,汽车只把她们的行李和随身物品带走,而她们被计划于第二天撤离。当晚,苏联红军分三路对东宁发起猛烈进攻,日军顾不上慰安妇的死活,匆忙逃离。这100多名慰安妇在炮火中四处躲藏,由于语言不通,在慰安所又被日本兵看得死死的,从不和当地百姓打交道,她们在四处躲藏中九死一生,其中大部分人至今下落不明。

李光子,1927年出生于日本东京,父亲是当时在东京做苦工的朝鲜人。15岁那年有个朝鲜女人在釜山广域市招工,说是到中国的一个纺织厂工作,李光子同妈妈商量后,报名了。火车到了东宁市,李光子一下车就看到了许多日本兵,她吓得说什么也不上日本兵的汽车。一个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的日本兵一把把瘦小的李光子拽上车,把她拉到了石门子慰安所。老板告诉她,要她来就是当日本女子挺身队的。在她到了石门子的第十天的白天,两个日本兵用刀压在她的脖子上,强奸了她。虽然受了强暴,李光子还是不愿意当“慰安妇”,老板就让手下人往死里打她。李光子看着那个同样说朝鲜话的朝鲜女人,把嘴唇都咬破了。挨完打,那些狼虎一样的日本人还照样来糟蹋她,即使在她月经来的时候,也不放过。求生不能,求死不得,逃又逃不出去的李光子,只好在那个名叫“爱简所”的慰安所住了下来。因为按老板的规定,每接一个客,她们就会得到一张小票,一天的“工作”结束时,要拿这些小票到老板那里去报账,有20张小票可以吃饱,15 张可以吃半饱,低于15 张就不给饭吃,更少的就要挨打。李光子那时年纪小,身材也不高,因此几乎每一天都完不成任务。身上总是被打得没有好地方。解放以后,李光子隐瞒身份嫁给了当地的中国老百姓。

李凤云,1921年出生在朝鲜平壤。19岁时因为母亲病了,家里欠下许多的债。正好那时有人在她的家乡为日本人开设的工厂招工,李凤云把自己给卖了。她让人把卖自己的480元钱全部捎给妈妈。1941年冬,她随日本人到了中国黑龙江省阿城区。让李凤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那个工厂竟然是慰安所。在无尽的泪水中,李凤云一下子成了一名日本女子挺身队。1942年冬,李凤云听人说母亲病危,她冒险逃回了朝鲜。原来母亲得知女儿的工作是给日本人当“慰安妇”后,觉得受到了奇耻大辱,病情急剧恶化。李凤云回到家中,母亲看到本来花一样的女儿已经被折磨得不成人样,急病交加,不久就去世了。1943年,由于家里环境困难,她这次把自己卖了500元,钱交给父亲之后,他就跟日本人到了东宁要塞的石门子慰安所。在慰安所一天要接待20多个日本军人,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吃的还是高梁米和大葱蘸绥阳空心面,有时候饿极了,就偷一点萝卜,可是被人发现后便遭到毒打,慰安所里非人的折磨使李凤云失去了生育能力。

金淑兰在老家平壤的时候叫顺玉,15 岁之前,她在一个日本人家里当小保姆。过的是牛马不如的日子。15岁以后,金淑兰更大的不幸来了,因为家里实在是过不下去了,她被卖了。先是从平壤卖到新义州特别行政区,老板强迫她“接客”,后又把她卖给了一户地主,那个地主把她卖到了中国奉天(沈阳市)一个日本人开的旅店。五六个月后,那个狠毒的日本老板又把她卖给了东宁市一个日本宪兵队开设的慰安所。宪兵慰安所内接待的也是日本军人。她亲眼看到那些不漂亮的日本女子挺身队在接客时遭受到那些日本人的拳打脚踢,有许多人被活活打死。有病的也根本没人管,等到病得实在不能接客了,就被拖出去,从此再没有音讯。完不成任务的照样挨打。因为金淑兰长得漂亮,她没怎么挨打,也没怎么挨饿,但她却经历着另一种非人的折磨。老人伸出四个手指悲愤地说:“那些畜生,太糟蹋人,最多的时候我一天接40 个客,40 个啊!”解放后隐瞒身份嫁给东宁市粮库一名工人,一生未曾生育。金淑兰在当“慰安妇”期间患腰腿病,走路艰难。

池桂兰,是韩国签山人。她在韩国上到了初中二年级,正是因为有文化,当她被骗到东宁要塞的慰安所后,她的反抗也是最强烈的。尽管一次次被强暴,可是池桂兰始终认为自己的心是干净的,所以她不服。因为不服,所以她拼命地反抗,她一次次地挨打,受尽了非人的折磨。她的耳朵也被打聋了。东宁光复后,她嫁给了当地的中国人。

劳工墓地

东宁要塞是中国劳工的集中墓地。在1934年6月至1945年8月间,日军强行征用了大量中国百姓和战俘修建这座要塞,为保守军事机密,他们在工程完工后残忍地杀害了大部分劳工。在东宁市老城子沟村,一座占地2万平方米的劳工坟成为了历史的见证。1994年黑龙江省省专家小组对当地8个劳工坟进行挖掘,其中一处至少埋葬了4000多名劳工的尸骨。

东宁要塞是日寇在中国最大的集中埋葬劳工的场所。在修筑东宁要塞群时关东军从东北和关内共抓来17万劳工。这些人极少生还,绝大多数被残害致死集中埋葬。劳工坟遗址位于东宁县大肚川镇老城子沟村北 1.5 公里的山冈上,占地2万多平方米,共有8000多名中国劳工的尸骨埋在这里,像这样的劳工坟在东宁就有十几处。

东宁“劳工坟”位于东宁市大肚川镇老城子沟村东北1.5公里的山岗上,海拔 370米。坟区坐落在两山之间一段较平坦的地段上,其东侧是一片耕地,西侧是一条日伪时期修筑的宽约两米的南北走向战壕。南、北两侧是人造松树林。“劳工坟”坟区呈南北走向,有近千个坟包,埋葬劳工至少千人以上。每个坟包间距1米左右,排列有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吹雨淋,有些坟包渐渐被削平,轮廓模糊,坟地的边缘已经被不明真相的人开垦成田地(现在已经停止耕种)。东宁市文物管理所会同有关部门对整个坟区的规模、坟家的分布状况等进行了详细勘察,绘制了“劳工坟”平面分布图,并且采用在东侧耕地内打探沟的方法,查出在耕地内20多米处仍有墓穴遗骨,在战壕南侧也发现有坟包存在,从而确定“劳工坟”现在的面积约为 2.5 万平方米。据有关专家考证,这个“劳工坟”是黑龙江省内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集中埋葬劳工的场所。

1998年6月东宁县人民政府将“劳工坟”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又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宣布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9月在此地设立了标志说明牌。

参考资料 >

侵华日军东宁要塞遗址.东北网.2025-09-30

260处“大地上的丰碑”!前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全名录来了.搜狐历史.2025-09-30

建党百年 | 东宁市要塞博物馆.澎湃新闻.2025-09-30

通知|东宁要塞景区开放时间调整.通知|东宁要塞景区开放时间调整.2025-10-09

中国抗战地图:东三省.红网.2025-09-30

东宁要塞:累累白骨诉说侵华日军罪行.新华社.2025-09-30

从东方红到太阳升|黑土地上的战争记忆——侵华日军东宁要塞遗址.东北网.2025-09-30

要塞概览.要塞概览.2025-10-05

东宁要塞和“八女投江”殉难地入选首批国家抗战遗址.东北网.2025-09-30

十一小长假 红色旅游受青睐.澎湃新闻.2025-09-30

G331东宁段:红色记忆与生态秘境交织的边境之旅.央广网.2025-10-14

《沿着边境看中国》摄制组聚焦东宁要塞.《沿着边境看中国》摄制组聚焦东宁要塞.2025-09-30

热血国魂·龙江行|走进东宁要塞,聆听历史回响.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2025-09-30

要塞遗址.东宁要塞博物馆.2025-10-05

东宁要塞博物馆.东北网.2025-10-02

铁证为鉴⑦|东宁要塞:侵略者残害中国人民的历史见证.澎湃新闻.2025-10-02

探访东宁要塞:17万中国劳工遭非人待遇 很多没回家就已死亡.中国新闻网.2025-10-09

东宁要塞:累累白骨诉说侵华日军罪行.极光新闻.2025-10-05

黑龙江省东宁要塞幸存慰安妇的惨痛记忆(一).新浪网.2025-10-09

70载不灭的罪证——侵华日军东北军事要塞群寻访记.共产党员网.2025-10-02

北京运动翘楚体育用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