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通河
来源:互联网

阜通河,又称坝河,是至元十六年(1279年)修建的第一条运粮河道,由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修建。阜通河位于北京市东郊,属北运河水系,源起于东城区的东北护城河,东至沙窝入温榆河,全长21.73公里,流域面积167平方公里,流经香河园街道、和平街、太阳宫、望京、酒仙桥、东坝、将台、金盏8个街乡。作为温榆河支流,它既是朝阳区北部核心水系,也是北京四大排水河道之一。拥有亮马河北小河等支流。

金大定四年(1164年)十月,阜通河的前身金漕渠由完颜雍浚治。至元十六年(1279年),孛儿只斤·忽必烈下令在旧水道的基础上,拓建成一条重要的运粮渠道,即阜通河。元末明初,阜通河漕运湮废。明清时期,阜通河逐渐丧失了漕运的重要功能,阜通河沦为排水河。因疏于治理,致水害频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坝河经常泛滥。到20世纪九十年代,坝河水质恶劣。进入21世纪,坝河的治理开始提速。截至2019年7月,朝阳区已完成对坝河及其支流河道70处入河排污口的截污治理,坝河流域生态环境日益向好。

“阜通”本意指使货物丰富,购销渠道畅通,其所代表的良好愿景,恰为皇帝所喜悦,因此得名。为节制和调控水量,郭守敬沿40多里长的运河沿线,修建闸坝七座,自东向西依次设闸坝为:深沟坝、王村坝、郑村坝、西阳坝、郭村坝、常庆坝、千斯坝,亦名阜通七坝。坝河流域早期的聚落发展历史,金元至明清的漕运兴盛,及由于漕运和地理位置带来的商贸活动,使坝河流域存留了大量的庙宇、坟墓、石碑等文物古迹,这些文物遗留一方面印证了先民的生产生活过程,同时也昭示着坝河流域浓厚的人文传统和历史积淀。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阜通”本意指使货物丰富,购销渠道畅通,其所代表的良好愿景,恰为皇帝所喜悦,因此得名。为节制和调控水量,郭守敬沿40多里长的运河沿线,修建闸坝七座,民间称之为“阜通七坝”,因此阜通河又名坝河,也称闸河。

历史时期

据考,秦汉时,北京东北部地区已设郡管辖,阜通河流域水源丰富、水土肥沃,为人们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条件。

金大定四年(1164年)十月,完颜雍密云区狩猎,“出近郊,见运河湮塞”,翌年春,“令官籍监户、东宫亲王人从及五百里内军夫浚治”。金世宗浚治的河渠当时称为金漕渠,正是阜通河的前身。

元初,朝廷在金中都东北郊新建元大都,金元时期对北京城的营建,使北京逐渐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导致每年江南漕粮向首都北运的任务日益繁重。至元十六年(1279年),孛儿只斤·忽必烈下令在旧水道的基础上,拓建成一条重要的运粮渠道,即阜通河。

阜通河的漕运量自至元十六年治理后,承担由黄河至中滦旱站,再经陆运至洪门入运河而到京城的漕运任务,每年30万石。阜通河开通后,漕运繁盛,“岁漕米百万,全藉船坝夫力。自冰开发运,至河冻时止,计二百四十日,日运粮四千六百余石,所辖船夫一千三百余人,坝夫七百三十,占役俱尽,昼夜不息。”

元末明初,阜通河漕运湮废。明清时期,阜通河逐渐丧失了漕运的重要功能,阜通河沦为排水河。因疏于治理,致水害频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坝河经常泛滥。如1949年夏,坝河、北小河等泄水不畅,导致村庄、农田被淹;1956年6月,暴雨致淹涝农田8.6万亩;1976年6月,200亩农田被淹,多数坝闸冲毁。经过5次大规模的清淤和拓宽河道,修建水利设施,20世纪八十年代后,坝河没再发生大规模泛滥。但随着工业化快速发展,许多生活水和工业废水直排入河,到20世纪九十年代,坝河水质恶劣严重。

进入21世纪,伴随着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坝河的治理开始提速。2001年,坝河污染得到初步控制。2003年,坝河将台段绿化为临河公园。2004年完成驼房营闸视频监控系统建设。2007年,酒仙桥坝桥改建。2008年,将府公园二期坝河桥修建开工。2018年,20万平方米的坝河休闲公园建成开园。截至2019年7月,朝阳区已完成对坝河及其支流河道70处入河排污口的截污治理,坝河流域生态环境日益向好。

位置境域

阜通河位于北京市东郊,属北运河水系,源起于东城区的东北护城河,东至沙窝入温榆河,全长21.73公里,流域面积167平方公里,流经香河园街道、和平街、太阳宫、望京、酒仙桥、东坝、将台、金盏8个街乡。作为温榆河支流,它既是朝阳北部核心水系,也是北京四大排水河道之一。拥有亮马河北小河等支流。

阜通七坝

据《元史·河渠志·坝河》条载,元成宗铁穆耳大德六年(1302年),据漕运司言报,坝河岁运漕米自水开发运,至河水冻结240天,日运漕粮4600余石。船夫1300余人,坝夫730人,昼夜不息。为控水位自东向西依次设闸坝为:深沟坝、王村坝、郑村坝、西阳坝、郭村坝、常庆坝、千斯坝,亦名阜通七坝。深沟坝源于坝河与温榆河交汇时冲出的深沟,千斯坝以靠近大都光熙门内储存漕粮的千斯仓得名,其余各坝的命名派生于附近的村落。

郑村坝是坝河上一处重要闸坝,进京漕船在此交税,具有坝河运输的管理地位,现仅存有坝基遗址。郑村坝发生过一起著名的战役。《明史·恭闵帝纪》载,建文元年(1399年),“李景隆及燕兵战于郑村坝,败绩”。当时大将军李景隆攻北平市不克,退屯郑村坝。十一月初四,朱棣自大宁(今宁城县)返回孤山(今北京通州东40里),获悉李景隆列阵于北运河(即北运河)西,遂乘河水结冰,挥师而西,击败李景隆军前哨都督陈晖所部万余人。初五日,与李景隆军战于郑村坝。朱棣见其兵动,遂以奇兵左右夹击,连破7营。燕将张玉等列阵而进,抵达城下,城中留守部队出城参战,内外夹攻,大败朱允炆军;李景隆南逃得克萨斯州。次日,燕师续攻,破其4垒。诸军闻李景隆已逃,乃弃兵粮,日夜南逃。

文化遗存

坝河流域早期的聚落发展历史,金元至明清的漕运兴盛,及由于漕运和地理位置带来的商贸活动,使坝河流域存留了大量的庙宇、坟墓、石碑等文物古迹,这些文物遗留一方面印证了先民的生产生活过程,同时也昭示着坝河流域浓厚的人文传统和历史积淀。

酒仙桥关帝庙

立于爱新觉罗·旻宁十六年四月中旬,出土于将台地区酒仙桥关帝庙,现存于奥运村街道北顶娘娘庙内。碑文记载:“大兴东直门外酒仙桥关帝庙,因年深坍塌,桥梁损毁,来往车辆行走不便,僧坐视不安,肯祈村中领袖人等募化重修庙、桥,以备来往得便。众善人等匾题功名。”据民国时期档案记载:“酒仙桥关帝庙原位于朝阳区东直门外九仙桥十九号,建于明,光绪二十八年重修,合村公建。不动产土地八分,房屋九间,报厦一间。庙内法物有神偶像九尊,礼器七件,法器两件,泥马一匹。”

北顶娘娘庙

明万历年间建设,据推测此娘娘庙为京城五鼎娘娘庙之一。以前,该庙香火极盛,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除大殿的墙、柱子、房顶外,其他地方均被翻新或改造。保留较为完整的文物为两个汉白玉狮子石座和两个夹杆石,而石狮子被埋入小学的操场。如今,原址成为东坝小学,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教室外墙有孔子孟子等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画像简介,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辽朝经幢

位于金盏乡金盏村温榆河金河湾西岸,上刻辽天庆元年纪文。2011年在金盏乡金盏村温榆河金河湾西岸出土。幢身为八面棱柱体,汉白玉材质,高1.8米,有四个宽面和四个窄面,上下略有收分。幢身七面镌刻十条密宗陀罗尼,汉字一行并列梵字一行,互相对译;题记部分漫漶不清,残存“天庆元年……本寺地二顷”可以辨识;上下边缘镌刻缠枝牡丹纹。原基座、宝盖缺失,后补配。该经幢不仅氏北京地区辽金经幢中单体最高的,还是中国所有辽金经幢中镌刻陀罗尼数目最多的。其上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的梵语本,是目前国内唯一所见的古本。汉梵对译为辽金北京地区音韵学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酒仙桥

酒仙桥一带旧时是旗人看坟居住地。看坟人居住在东西北三向建有房屋的三合院里,世代繁衍,形成住户不多的村落。由于交通不便,看坟的旗人、村民和烧窑工进城时,为西坝河所阻挡,必须向北绕道东坝河官桥。清光绪十年(1884年),酒仙桥赵家坟守墓者荣恩祥用修坟的石料在坝河最窄处修建了一座两柱三孔桥,桥面用六块石头搭成,联结这条小路,人称“石板桥”或“板桥”,这便是酒仙桥的前身。如今,酒仙桥仍然存在。

开发保护

坝河作为千年大运河北京段重要节点,元代曾是漕粮运输航道,如今承担北京中心城区防洪排涝任务,且经系统规划治理分区分段更新亮相,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滨水经济区。在开发保护方面,推进了多项重点工程,如横跨朝阳与通州区两区、河道长6.7公里的坝河口蓄滞洪区建设工程,计划于2025年底完成开放,将筑新堤形成连续堤防保障防洪安全,打造双堤风景道,设置跨河人行桥,保留林带等生态元素,营造 “醒酒草岛” 等景观,实现 “蓝绿交织”“平急两用”;还有西起颐堤港、东至郎园 Station、全长2.3公里的示范段,治理后串联起颐堤港、郎园Station等地标,其中郎园Station由纺织仓库改造,治理后沿河区域从冷清变为黄金地段,出租率达100%,引入影视、AIGC科技等产业,开发水上运动及各类活动,成为北京电影节永久会址。同时,2025年启动酒仙桥路以下4个船闸建设,年底主体工程与坝河口蓄滞洪区工程同步完工后,北京第一条旅游游艇航线通航,市民可从颐堤港湾码头登船,沿28公里航线直达城市副中心,坝河也会恢复行船功能。

参考资料 >

朝阳水系,流动的历史窗口.百家号.2025-10-15

坝河:兴于漕运 美于今朝.微信公众平台.2025-10-15

中国之声一线调研丨河道复兴何以带动城市更新?.百家号.2025-10-15

亮马河畔故事多 .微信公众平台.2025-10-15

名似串珠缀运河.宣讲家网.2025-10-15

北京运动翘楚体育用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