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墓
来源:互联网

方孝孺墓是明朝大臣方孝孺的墓,位于雨花台区雨花台烈士陵园东北山麓。墓区由牌坊、方孝孺铜胸像、神道、墓碑和墓体按中轴线布局有机组成,墓区建筑全部采用青石。牌坊南侧为墓园神道,两侧设12块书画碑,依次雕刻“明代大儒”“文学博士”等方孝孺的生平经历,直到“魂归雨花”。墓冢西侧立着26方历代褒奖方孝孺的题字碑,一直延伸到墓冢南侧。墓碑总高4.2米。其中,碑额高0.8米,碑身高2.4米、宽1米,上书书法家张仲林先生撰写的“明方正学先生之墓”八个大字,龟趺高1米、长2.4米。

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朱翊钧下诏褒录朱允炆时期的诸多忠臣,于南京建表忠祠方孝孺在列。至此,方孝孺终于沉冤得雪。方孝孺平反后,当时在留都南京为官的戏剧家汤显祖,在聚宝山木末亭下方找到方孝孺的墓葬,重新为其修墓、建祠,方孝孺的墓葬终于得以保存。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鏖战雨花台,墓碑聂氏宗祠遭严重破坏。同治五年(1866年),南京地方政府予以修缮,时任代理两江总督李鸿章为墓碑题字。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军与清军激战雨花台,方孝孺墓再遭破坏。民国甲子年(1924年),南京地方政府再次予以修缮,时任江苏省省长的韩国钧撰写对联以示纪念。民国丁丑年(1937年),日军从雨花台方向进攻南京,方孝孺墓第三次遭到严重破坏,只留下荒冢、残碑和颓坊。1998年,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重修方孝孺墓。因墓中仅存方孝孺的少许衣冠,故此墓为衣冠冢。1999年,雨花台风景区修复方孝孺墓。2002年,在方孝孺遇难600周年之际,方孝孺后人又捐款,与雨花台管理局一道重新修整了方孝孺墓。方孝孺墓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朱翊钧下诏褒录朱允炆时期的诸多忠臣,于南京建表忠祠。位列首位的是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史载朱棣入京师时,徐辉祖守在徐达祠堂之中不予迎接,最终被幽禁致死),其次便是方孝孺。至此,方孝孺终于沉冤得雪。

方孝孺平反后,当时在留都南京为官的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在聚宝山木末亭下方找到方孝孺的墓葬,重新为其修墓、建祠。方孝孺的墓葬终于得以保存,不至于被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鏖战雨花台,墓碑聂氏宗祠遭严重破坏。同治五年(1866年),南京地方政府予以修缮,时任代理两江总督李鸿章为墓碑题字。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军与清军激战雨花台,方孝孺墓再遭破坏。民国甲子(1924年),南京地方政府再次予以修缮,时任江苏省省长的韩国钧撰写对联以示纪念。民国丁丑(1937年),日军从雨花台方向进攻南京,方孝孺墓第三次遭到严重破坏,只留下荒冢、残碑和颓坊。1998年,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重修方孝孺墓。墓中残存的,只剩下方孝孺的少许衣冠,属于衣冠冢。1999年,雨花台风景区修复方孝孺墓。2002年,在方孝孺遇难600周年之际,方孝孺后人又捐款,与雨花台管理局一道重新修整了方孝孺墓。

建筑布局

方孝孺墓位于雨花台区雨花台烈士陵园东北山麓,为东南——西北朝向,四周松柏翠竹环绕,风景宜人。墓区由牌坊、方孝孺铜胸像、神道、墓碑和墓体按中轴线布局有机组成,依山就势,形成了一个仰望的环境地貌。墓区建筑全部采用青石,和周边林木的幽清氛围融为一体,加上几棵高树和古柏,更加凸显了庄重高古的气息。

石牌坊为神道的起端。两根边长各为0.4米、高达5.05米的通长石柱分列左右两侧,与长2.6米的额枋相连,构成门式牌坊。石柱上部附有石云板,下部联系着抱鼓石,底端镶贴石古镜。石柱上刻对联一副,系民国时江苏省省长韩国钧撰写,上联为“十族殉忠无遗方氏”,下联为“一抔埋血地接孝陵”,横楣为“天地正气”。牌坊南侧为墓园神道,两侧设12块书画碑,依次雕刻“明代大儒”“文学博士”等方孝孺的生平经历,直到“魂归雨花”。墓冢东侧为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重修方孝孺墓时所立的记事碑,以及同治五年重修墓园时,两江总督李鸿章所题的“明方正学先生之墓”墓碑。墓冢西侧立着26方历代褒奖方孝孺的题字碑,一直延伸到墓冢南侧。方孝孺铜胸像由中国雕塑家刘焕章所塑。

墓碑巍然耸立,总高4.2米。其中,碑额高0.8米,通体刻满云纹螭龙浮雕,雕刻精细,栩栩如生。碑身高2.4米、宽1米,上书书法家张仲林先生撰写的“明方正学先生之墓”八个金光闪闪大字,字迹刚挺,透出骨气。龟趺高1米、长2.4米,龟纹逼真,高高昂起的龟首怒目圆睁,形神兼备,活灵活现。

墓丘下部为直径4.6米的圆柱体,高2.4米;上部为半径2.1米的半球体,总高达4.5米。全部用青石贴面,浑然一体。墓前平台长10.8米、宽8.4米,周边围有贴石垛墙。墓后砌有长17米的弧形照壁,内侧留有1.2米宽的台阶式步道。步道与墓丘后侧间为1.5米宽的弧形绿带。墓前平台与石牌坊间为青石神道,道长22米、宽2.1米,由三段石阶组成。神道两侧计划依次对称排列石人、石马和岩羊等石象生。

开发与保护

方孝孺墓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墓主简介

方孝孺(1357-1402年),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初浙江宁海人。明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著有《逊志斋集》和《方正学先生集》。他自幼聪明好学,博通经史,师从明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因其卓越学识和高尚品德,成为朱元璋皇太孙朱允炆的老师。建文帝即位后,方孝孺更是深受信任。而“靖难之役”的爆发,彻底改变了方孝孺的命运。朱棣经过三年苦战,攻陷京师,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为巩固合法性,企图借助方孝孺的声望,令其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却坚守臣节,宁死不从。当朱棣以“九族性命”相胁时,他慨然回应:“便十族奈我何!”最终,方孝孺在聚宝门(今中华门)外受磔刑而亡。九族亲戚连同学生弟子共“十族”873人血染金陵,其门生廖镛、廖铭冒死收殓碎骨葬于雨花台,五日后亦遭屠戮。

参考资料 >

清明祭扫方孝孺墓,致敬以身殉道的大儒.今日头条.2025-10-18

方孝孺墓3次被毁3次重修 终留一袭衣冠供人瞻仰.新浪网.2025-10-18

木末亭畔拜忠魂 ——方孝孺殉道六百二十周年墓祭侧记.中国宁波网.2025-10-18

刘焕章年表.刘焕章年表.2025-10-18

这里的翠岗卧大儒,骨鲠千秋立天地正学.这里的翠岗卧大儒,骨鲠千秋立天地正学.2025-10-18

【方孝孺】.故宫博物院.2025-10-18

北京运动翘楚体育用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