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立家,男,1957年8月出生,公共行政学专家,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中国行政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专家评议组成员,国家质检总局人力资源中心顾问,中国民生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国家行政学院纪检监察室主任。
1973年末,竹立家高中毕业后返乡,先后担任会计、大队长以及村干部。1982年,竹立家从南开大学哲学院本科毕业。1986年、1993年,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1996年到1997年,竹立家担任满洲里市市长助理。2000年到2001年,他在韩国行政研究院和高丽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3年,他在美国哈佛大学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做访问学者。2012年12月25日下午,竹立家做客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强国论坛。2013年10月,他的著作《直面风险社会》出版。2016年5月,他参与翻译的《重塑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行动路线图(实务篇)》出版。2023年10月12日,竹立家在国网黑龙江省绥化供电公司参与“名师讲坛”。2025年10月,竹立家认为,放宽年龄限制有助于破解再就业难题,35 岁左右,许多人才具备了一定工作经验,正是职场上的“黄金期”,考公考编的年龄限制不是全中国统一的政策,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岗位情况决定。
他主张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需扩大民众提名权,推动公推直选全覆盖,建议将反腐与扫黑结合以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并强调扎紧制度篱笆防范权力寻租递延。竹立家著有《悄悄的革命》《文化与超越》《道德价值论》《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国外组织理论精选》等。曾提出通过“大部制”改革实现政府有效分权。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57年8月,竹立家出生。1973年末,他高中毕业后返乡,先后担任会计、大队长以及村干部。1978年,竹立家结束了下乡知青的生活,并在第二场高考中以当地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南开大学哲学院。
1982年,竹立家从南开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86年、1993年,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竹立家曾任内蒙古大学哲学系助教,首都师范大学管理系讲师,中国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
1996年到1997年,竹立家担任满洲里市市长助理。2000年到2001年,他在韩国行政研究院和高丽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3年,他在美国哈佛大学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做访问学者。
2012年12月25日下午,竹立家做客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强国论坛,以“中央领导人公开家庭信息与政治透明”为题与网友在线交流。2013年10月,他的著作《直面风险社会》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2016年5月,他与杨萍翻译的著作《重塑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行动路线图(实务篇)》在中信出版社出版。
2023年10月12日,竹立家在国网黑龙江省绥化供电公司参与“名师讲坛”,讲座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和《新矛盾 新格局 新方位——新型大国博弈下的中国经济》等方面。
出版著作
竹立家著有《悄悄的革命》《文化与超越》《道德价值论》《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国外组织理论精选》等。
社会职务
人物观点
竹立家曾说,经济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与人们主观意识活动紧密相连,所以需要哲学的指导。他以为,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能不能持续的最大危险,在于五个具有颠覆性的社会问题,即:贫富分化问题、三农问题、腐败和特权腐败问题、失业问题、社会诚信问题。这五大问题,既是未来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稳定的“燃点”问题,也是“改革顶层设计”要重点关注的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是“中国改革突围”的关键环节和突破口。只有这五大问题从制度安排上得到根本解决,才能获得一个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和制度平台,也才能有效地解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问题,让民众满意和具有幸福感。
2006年,竹立家在《学习时报》上发表《政府管理改革的几个切入点》,针对政府公务开支提出了一组惊人的数据,搅动了一池春水:他说公车数量400万,有关部门说180万;他说公车消费4085亿元,有关部门说1000亿元;他说公款伙食费2000亿元,有关部门说172亿元;他说干部公费出国费用3000亿元(1999年),有关部门说29亿元;他说三项支出总额约9000亿元,有关部门说约1201亿元。后来,竹立家公开指出,育民德必先修官德,而“三公”公开虽仍未能尽如人意,但也取得了进步。
2012年,竹立家认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岗位上的干部,他们最根本的定义,应该是公众人物。因为他们掌握着公共权力。公共权力,换句话说,就是人民所赋予的权力。在利用这种权力的时候,领导干部作为公众人物,他就没有个人隐私,这在全世界都一样。特别是具有政治性质的领导干部,比如说中央一级的一些主要领导,省一级的主要领导,市一级的主要领导,县一级的主要领导,他们作为一个区域、一个地方的主要领导,最根本的身份界定就是政治家。换句话说,就是抱着为国家、为民族、为党和人民奉献的精神来参与到公共权力的建设过程中。他们参与公共权力运行,就有义务向公众公开自己的家庭信息,公开自己的个人信息,以便让人民群众放心,这是政治文明和政治运行过程中的一个规则。只要掌握公共权力,参与公共事务,并且在参与公共事务过程中起领导作用、督导作用,个人信息就不再是个人的了,必须变成公共的。因为权力和公共之间必须建立信任关系。建立信任关系,公开透明才是根本。如果在公共权力运行中间,包括个人的信息、家庭的信息,甚至公共事务的信息不透明的话,就很难取得公众的信任,公众对于权力就抱有一种不信任感。
2012年,竹立家认为,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史,我们之所以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是由于我们顺应人民群众“摆脱贫困”的强烈愿望与要求,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使人民群众成为“市场活动的主体”,有效地激发了人民群众主动地、自觉地参与经济发展的热情,实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繁荣富强。展望未来一个时期的改革走向,特别是未来5-10年的改革着力点,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要保持社会的“结构性稳定”。结构性稳定是指通过利益公平分配所实现的稳定,是实现社会公众满意感的“心理性稳定”。以往发展经验表明,只有社会结构性稳定才能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要达到这一点,就是要适应新时期新阶段所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宪法原则的要求,继续坚持人民群众的“改革主体”地位,深入推进政治行政体制改革,有效有序地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逐步实现“主权在民”的社会主义政治理想,让人民真正“当家做主”。当代世界复杂的文明发展经验证明,当经济或生产问题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物质满足的到来失去紧迫性时,分配和消费就成为“社会再生产”的关键环节,而“社会系统的良性循环”或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恰恰依赖于社会利益的“公正分配”。
2012年8月,竹立家认为,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现阶段社会现实状况的正确认知与解读,是对中国未来30年发展战略与实现路径进行“顶层设计”的基本前提。我们所关心的是在“人的自主性”增强、社会现实出现“复杂的多样性”、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急剧分化”、社会发展的未来呈现极大的不确定性、社会公众的观点或意见纷呈而“共识”在不断流失的状况下,我们能否重构与人类文明发展目的相一致的“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体系”,并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通过渐进式改革,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并使社会主义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选择。不可否认,与信息技术革命把整个人类文明带入“风险社会”相一致,中国社会的快速现代化也正在把我们带入一个“风险社会”,改革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正确认识阻碍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并通过深化改革消除改革阻力,使现实的不确定性中内含着一个确定性的未来,是当前极为紧迫的任务。
2008年起推进的“大部制”改革战略,截至2013年已近5年。竹立家认为,政府机构的“大部制”改革,根本目的是要重构“政府价值”。一般来说,没有科学合理的国家组织或政府机构形式,在一个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解决公共管理问题方面就没有轮廓鲜明的、行为规范的组织保证,也就没有高效的经济社会管理办法。因此,如果说现代政府改革一般的或宏观的价值取向是建立一个“廉洁、廉价、效率、效能”政府,那么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中其具体的价值取向,则是打造一个有效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型政府。就这个意义来讲,我国所进行的“大部制”改革,目的并不是简单的撤并机构、裁减人员,大幅度减少政府机构与人员的数量,也不是单一地追求降低“政府成本”,而是要建立一个政府机构价值明确、适应“社会现代性”要求的“责权一致”的政府,使政府具有“现代政府”的基本品质,提高政府的效率与效能。政府机构的“大部制”改革,精神实质是要实现“有效分权”。把政府“管不了或管不好”的公共事务转移或下放,使政府能轻装上阵,管好自己能够管而且必须管好的事。
2013年,竹立家认为,未来30年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以“公正”为核心价值重构改革话语,建立良好的社会主义社会运行机制,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高度信任的社会,使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感到尊严、幸福和安全,最终使社会主义成为人类文明走向的一个重要选择。
2025年10月起,新一轮公务员招录工作进入公告发布高峰期,多地放宽了考公考编的年龄要求,打破了以往的“35岁门槛”。竹立家表示,放宽年龄限制有助于破解再就业难题。事实上,35岁左右的年龄正是许多人才具备了一定工作经验,正是职场上的年龄“黄金期”。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了35岁失业、难以再就业的现象。同时,对政府部门来说,也需要这些有一定职场经历锻炼,具备技术能力或者管理智慧的人才,对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也有好处。竹立家认为,考公考编的年龄限制不是全中国统一的政策,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岗位情况决定。
参考资料 >
竹立家.中共党史教育网.2025-10-17
打破“35岁门槛”,多地考公考编年龄限制放宽至38岁、43岁.百家号.2025-10-17
预告:三中全会绘就新蓝图 专家解读改革关键词.中国新闻网.2025-10-17
绥化供电公司:举办名师讲座 共享思想盛宴.新浪财经.2025-10-17
竹立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手机环球网.2025-10-17
每经专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 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凤凰财经.2025-10-17
竹立家:领导干部作为公众人物不应有个人隐私.人民论坛网.2025-10-17
直面风险社会.豆瓣读书.2025-10-17
重塑政府:“互联网+政务服务”行动路线图(实务篇).豆瓣读书.2025-10-17
廉洁不是领导干部的"独角戏",配偶要做遵规守纪的"廉内助".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2025-10-17
中国酝酿干部制度改革 公推直选望更大范围运用.温州市党建.2025-10-17
扫黑除恶须打准"七寸"——深挖细查黑恶势力"保护伞"系列述评之三.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2025-10-17
社会转型与政府机构的“大部制”改革战略.中国经济网.2025-10-17
名流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04 年年度报告.中国经济网.2025-10-17
文化与超越.豆瓣读书.2025-10-17
中国公共行政.豆瓣读书.2025-10-17
理性的改革逻辑何以可能.中国改革网.2025-10-17
竹立家:中国进入双型转型期 改革面临五大挑战.人民论坛网.2025-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