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蜓蜥(学名:Sphenomorphus taiwanensis)为石龙子科蜓蜥属的爬行纲,是台湾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台湾本岛,常生活于山区,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2200至32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南投。
科学分类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爬行纲 Reptilia
目:有鳞目 Squamata
亚目:蜥蜴亚目 Lacertilia
科:石龙子科 Scincidae
属:蜓蜥属 Sphenomorphus
种:台湾蜓蜥 S. taiwanensis
简介
中文学名:台湾蜓蜥
中文目名:蜥蜴目
中文科名:石龙子科
中文属名:蜓蜥属
中文俗名:无中文俗名
拉丁文名:Sphenomorphus taiwanensis
英文名:Taiwan forest skink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Chen et lue,1987
路虎第四代发现 Gray, John E. Chen, Shyh-Hwang, and Kuang-Yang Lue.
发现文献 A new 物种 of skink, Sphenomorphus taiwanensis from Taiwan (Sauria: Scincidae). Bull. Inst. Zool., Acad. Sinica, Taipei , 26(2): 115-121.
发现地点 Mt. Hohuan (=Hohuanshan, Nantou Co.), Taiwan Prov., China ; about 3,200 meters.
物种简介
台湾蜓蜥是台湾特有种家族的成员之一,光滑细长的身躯,全长大约为15公分,其中尾巴的长度就占了一半以上。台湾蜓蜥背部为深褐色,身体两侧分别有黑褐色的宽带状斑纹,腹侧下方则布满许多不规则斑点。黄绿色的腹部是最醒目的特征。台湾蜓蜥是日行性活动的蜥蜴,主要分布在1800公尺以上的中高海拔地区,喜欢在空旷的开阔地表灌丛或缝隙处活动,以昆虫及其它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物来源。每次产卵约2-7颗。
形态特征
身体修长,腹部常呈绿色或黄绿色,躯干长可达5公分,尾长可达躯干长之二倍,体宽最大不超过1公分。为台湾省产蜓蜥属蜥蜴中体型最小者。体形细长,四肢短小。体背颜色为黄褐色,偶尔参杂黑色斑点;体侧自眼后有一深色纵斑延伸至尾部,此纵斑与腹部之间夹杂许多深褐色斑纹;成蜥腹部颜色为黄色,尾巴腹面颜色有二种,分别为橘红色及蓝色。全身鳞片平滑。
体形娇小的蜓蜥在自然环境中只能靠着敏捷的动作来躲避天敌的捕食,为了能够逃避天敌的攻击,所以发展一套断尾逃生的生存策略,当细长的尾巴遭受到外力的压迫时,肌肉就会自动收缩,让尾巴断裂,如此一来就能够转移掠食者的注意力,而达到顺利逃脱的目的。
栖地
混生林、针叶林、草原。
习性
台湾蜓蜥是日行性活动的蜥蜴。喜于裸露或较空旷的地点活动。
分布
台湾省分布于中央山脉沿线海拔1800公尺以上地区,喜欢在空旷的开阔地表灌丛或缝隙处活动。
食性
以昆虫及其它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繁殖
每次产卵约2-7颗。
保护措施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参考资料 >
动物网.www.ellison.idv.tw.201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