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
来源:互联网

杨振宁(Chen Ning Yang,Frank,1922年10月1日-2025年10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现肥西县),字伯瓌,理论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博文讲座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

1942年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1944年获得清华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到1966年任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并于1964年3月加入美国国籍。1966年到1999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3年到1998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研究所主任。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99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正式退休,并任该校荣誉教授。2015年4月1日,放弃美国国籍。2017年2月,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7月,任国际数学与物理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长期从事基本粒子物理、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Yang-Mills gauge theory)和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原理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同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此外,他还获得了拉姆福德奖章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科学成就鲍尔奖、爱因斯坦奖章、玻戈留玻夫奖、昂萨格奖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求是终身成就奖等,并入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1997年,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著有《杨振宁论文选集》《杨振宁文集》《曙光集》《晨曦集》等,发表论文约300篇。2024年1月,以杨振宁为原型的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在北京首映。

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2年10月1日(农历8月11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现肥西县)。曾祖父杨家驹(字越千)曾任安徽省太湖县的都司。父亲杨武之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回国后,先后在厦门大学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任教。杨振宁深受父亲影响,自幼就喜欢数学。杨振宁四岁,母亲教他认字,一年多时间,认了三千多字。五岁进私塾,六岁随父亲赴厦门大学,进入小学二年级。1929年,父亲应聘清华大学,举家迁往北平市(现北京),居住在清华园西院十一号,进入专为教职工子弟开办的小学读三年级。

1933年,11岁的杨振宁从成志小学毕业,进入英国圣公会所办崇德中学(现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崇德中学沿袭英国教育思想,在学校,杨振宁比同班同学小一到两岁,个头小,常常受到一些同学欺负,由于书念得好,他很快得到同学尊敬。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振宁回到合肥市,在合肥市第一中学就读高中二年级,翌年初,他们全家历尽艰辛,辗转抵达昆明,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同年秋天,他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38到1942年就学于西南联合大学。教杨振宁大一国文的有朱自清闻一多罗常培王力等,大一物理跟赵忠尧学习,大二电磁学跟吴有训学习,大二力学跟周培源学习,吴大猷指导他的学士论文。1940年罗家伦等人集资设立的“穆湘玥先生奖学金”首次颁发,杨振宁为其中一名获奖者。西南联大人才辈出,杨振宁的同窗邓稼先(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黄昆(固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等均为西南联大的知名校友。1942年,杨振宁在吴大猷教授指导下完成题为《群论与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的毕业论文,以优异成绩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他随即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先生。1944年,杨振宁以论文《超晶格统计理论探究》获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44年夏,杨振宁考取了留美公费生,按照考试委员会“凡录取各生应在原机关服务留待后信”的规定,杨振宁从1944年秋到1945年夏,在西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教了一年高中数学。

工作经历

1945年,杨振宁作为第六届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师从恩里科·费米、泰勒、艾里逊(S. K. Allison)。杨振宁自己取名Franklin,有时也将名字写作“Frank”。杨振宁在泰勒指导下做研究,同时去听费米的研究生课和讨论报告。两个月时间完成泰勒给他的关于放射性元素寿命的研究课题。1946年秋天,费米推荐他去艾里逊实验室。在两年的理论研究过程中发表了《关于核反应角分布与测量问题》。1948年6月,他获得了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并被聘为了芝加哥大学物理系讲师,与恩里科·费米成为同办公室同事。1949年,杨振宁和费米合作发表论文《介子推基本粒子吗?》,文章提出了“费米—杨模型”。同年,杨振宁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员。1950年8月26日,与杜致礼在普林斯顿结婚。

1952年12月中旬,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Cosmotron加速器的部主任柯林斯(G. B. Collins)邀请他到实验室做一年访问学者。1953年,杨振宁前去长岛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与罗伯特·米尔斯开始对规范场的研究。1954年2月,“杨-米尔斯理论”,也叫杨-米尔斯理论完成,但他们虽然得到了公式,因为还存在当他们把理论应用到强相互作用上时,会发现规范场粒子的质量是零的问题,并未发表。10月1日,他们在《物理评论》上发表了《同位旋守恒和一个推广的规范不变性》《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规范不变性》关于论述规范场理论的两篇文章,文章末尾他们专门指出,理论还不很成熟,他们并未得到关于规范场粒子质量的任何结论。1954年,杨振宁回到普林斯顿大学,第二年晋升为教授。同年,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

1956年4月3日,第六届罗彻斯特会议召开,重点讨论“τ-θ之谜”。杨振宁在最后一天作了一个很长的总结报告,提出宇宙可能不守恒的问题。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完成了论文《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守恒的吗?》。10月1日,这篇论文正式发表,文章题目改成《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问题》。1956年12月25日,吴健雄用试验证明了他们俩的理论。1957年10月,杨振宁和李政道因这一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论文发表到获奖历时13个月,创下诺贝尔奖颁奖史上获奖最快纪录,也共同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这一年杨振宁35岁。

1964年3月23日,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次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1966年,杨振宁离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出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他在石溪分校创立理论物理研究所(现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担任首任所长并在该研究所工作至1999年。1967年,杨振宁发现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该方程式与巴克斯特于1972年提出的相关方程具有相同的基本数学结构,被命名为“杨-巴克斯特方程”。这开辟了统计物理和低维量子理论研究的新方向,促成了量子群这一数学新领域的兴起。1970年,杨振宁应香港中文大学之邀赴港讲学。1971年夏天,杨振宁访问新中国,他是知名华人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深得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赞誉。之后,在1972年、1973年分别再次回到中国。

1977年,为促进中美邦交正常化,他组织成立全美华人协会并担任会长。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从美国和中国香港地区募集资金,资助中国学者到美国进修。前后十余年间,近百位学者受此资助赴美进修,成为后来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杨振宁于该年获得拉姆福德(Rumford)奖。

1982年10月1日,杨振宁六十大寿。他精心挑选出自己七十多篇论文,汇成《杨振宁论文选集》出版了。1983年,杨振宁取得香港特别行政区学术界、工商界等各界人士的支持,在香港成立了“中山大学高等学术中心基金会”,自任基金会主席,促进广州市中山大学与国外的学术交流。先后建议设立“亿达青少年发明奖”“吴健雄物理奖”和“陈省身数学奖”。八年,基金会捐助中山大学1000多万港元,支持了中山大学近百项研究项目,并为中山大学建成一座研究大楼。同年,《杨振宁论文集选集1945-1980》出版,书中选编论文75篇。

1986年,杨振宁接受陈省身教授邀请,在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内组织了理论物理研究室。同年获得国家科学奖章。6月,应聘为南开大学名誉教授。同一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87年,香港中文大学“杨振宁阅览室”揭幕。1989年,《杨振宁演讲集》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年,他协助设立了“求是科学基金”和“何梁何利基金”。

1993年,杨振宁在香港大学作《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演讲。1994年,杨振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同年,荣获美国富兰克林学会颁发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第二年,受聘担任中央国家开放大学“大学物理”课主讲。1996年,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杨振宁1995年度中国国际合作奖。1997年,紫金山天文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21号小行星,被中国科学院命名为“杨振宁星”。同年6月,杨振宁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1999年,杨振宁先生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将他一手创立的理论物理研究所正式更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9月,杨振宁获中国政府颁发的“中国政府友谊奖”。10月,被聘为清华大学正式在册教授。同年,获美国物理学会授予的拉尔斯·昂萨格奖。2002年,他应邀参与筹建邵逸夫奖励计划,并担任总评选委员会主席。

2003年底,杨振宁归国定居清华大学专家公寓“归根居”,并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为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

2004年,杨振宁在清华大学教授大一物理。同年9月,杨振宁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作了《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报告。12月24日,与28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登记结婚。2005年,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面对面》专访。7月24日,杨振宁在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作《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机遇与眼光》的报告。2008年,杨振宁著、翁帆编译的《曙光集》出版。同年,10月至11月参加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建校七十周年纪念活动。11月1日下午,受邀在云南师范大礼堂作了《物理学的诱惑》演讲。2009年,做客江苏扬州大学作讲座。10月1日,做客中央电视台《人生答卷》栏目。

2015年4月1日,杨振宁放弃了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2016年,在东莞理工学院新生开学典礼上,杨振宁通过视频形式寄语2016级新生期望与希冀。同年12月,杨振宁为中国年度科技人物开奖。2017年,由外籍院士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获得“全球华侨华人新闻人物”称号。

2018年4月,杨振宁担任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5月,与翁帆合著的新书《晨曦集》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发布。9月出席求是奖颁奖典礼。2019年,杨振宁获“求是终身成就奖”。2020年8月,杨振宁受聘于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担任名誉院长。2021年5月14日,杨振宁将其办公室和资料室内的图书、文章手稿、来往书信、影像资料及字画、雕像等艺术品共计2000余件/册无偿捐赠给清华大学。该批资料由清华大学图书馆接收,并设立专室进行保管与展示。同年9月22日,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杨振宁在会上发表题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讲话。2022年3月,杨振宁入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2023年7月8日国际数学与物理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揭牌,杨振宁担任名誉主任。

任职情况

人物逝世

2025年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主要成就

学术成就

杨振宁的学术研究主要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多方面。在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等方面都取得重大成就。在粒子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包括弱作用的强度、费米-杨模型、G宇称、电荷共轭与时间反演不守恒、二分量中微子理论、高能中微子实验分析、中间玻色子的研究、CP不守恒的唯象分析、规范场的积分形势与纤维丛、几何模型等;统计力学方面的研究包括自发磁化强度和临界指数、液态相变的研究与单位圆定理贝特假设的发展等;在凝聚态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包括磁通量量子化的解释、非对角长程序(ODLRO)的概念、关于亚基尔阿哈罗诺夫博姆试验的建议等等。其中,杨-米尔斯场论、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的发现及杨-巴克斯特方程,是他对物理学和数学的不朽贡献。

杨-米尔斯场论

1954年,杨振宁与R·L·米尔斯合作提出杨-米尔斯理论,即‘杨-米尔斯场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整个粒子物理学奠定了之后发展的最基本的原理与方程,为现代规范场理论(包括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大统一理论、引力场的规范理论等)打下了基础。

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发现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τ-θ之谜”,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1956年12月25日,吴健雄将几个月来的实验验证结果汇总,证实了这一理论。莱德曼用了三天时间,用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的另一实验证明了这一理论。在 “τ-θ之谜”出现之前,大家把宇称守恒定律奉为金科玉律。杨振宁和李政道打破了这一“金科玉律”,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项科学工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第一次。

杨-巴克斯特方程

1967年,杨振宁发现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1972年,詹姆斯·凯尔·巴克斯特在一个二维空间经典统计力学问题中也发现了这一方程的重要性。1981年,这个方程被命名为杨-巴克斯特方程。人们逐渐认识到杨-巴克斯特方程在物理和数学中都有极广泛的意义。

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研究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1年,完成关于2维Isim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论文,得到了1/8临界指数。1952年,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关于相变理论研究,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其中单位圆定理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玻色子多体问题

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研究。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得到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得到的能量修正中平方根修正项,此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实验证实。

时间反演、电荷共轭和宇称三种分立对称性

质疑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预印本引起Oehme于1956年8月致信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P)、电荷共轭(C)、时间反演(T)三个分立对称性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后与李政道、Oehme发表论文57e,讨论P、CT各自不守恒之间的关系。

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

CP不守恒的唯象框架

1964年,实验上发现CP不守恒后,引发众多乱猜其根源的文章。杨振宁和吴大峻作了CP不守恒的唯象分析,建立了后来分析此类现象的唯象框架。

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

1969年,杨振宁和杨振平将1维8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问题推进到有限温度。这是历史上首次得到的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统计模型在有限温度(T>0)的严格解。

规范场论的积分形式

20世纪70年代,杨振宁致力于研究规范场论的积分形式,发现了不可积相位因子的重要性,从而意识到规范场的几何意义。

规范场论与纤维丛理论的对应

1975年,杨振宁和吴大峻用不可积相位因子的概念给出了电磁学以及杨一Mills场论的整体描述,讨论了Aharonov-Bohm效应和磁单极问题,揭示了规范场在几何上对应于纤维从上的联络。把物理学中规范场论的基本概念准确“翻译”成数学中纤维丛理论的基本概念,促进了数学与物理学成功合作。

主要论著

杨振宁著有《杨振宁文集》《曙光集》《晨曦集》等多部专著,发表论文约300篇,合编成《杨振宁论文选集》《Selected Papers 1945—1980 With Commentary ( 2020 Reprint ) 杨振宁论文选集1945—1980(2020年再版)》等。

人才培养

杨振宁带的研究生不多,截至2018年跟他做博士论文的不到10人,其中包括美国斯坦福大学直线加速器中心赵午教授(Alexander W. Chao)、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余理华教授等。但对中国的教育事业是很支持的,他从国外给南开大学带来了第一台计算机;他创办了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建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他把在美国的房子卖了,捐了一百多万美元;把中国政府给他在清华的约一百万人民币薪水,都捐给高等研究中心等。他回到中国定居清华大学后,为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

荣誉奖项

个人奖项

学位荣誉

未标注荣誉学位信息来自《杨振宁传 规范与对称之美 2011年全新修订》

人物思想

学术思想

研究策略

1、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兴趣。2、基础要扎实。3、选择正确方向。4、形成研究风格。5、重视渗透性学习。6、要有独创性。7、注重归纳法。8、贵在坚持,但不要钻牛角尖。

教育建议

1、主张大连通才计算机专修学校。杨振宁不赞成中国大学里实行专业教育,一个规定多、严格的专业教育,不能够发挥一个青年学者的喜好和能力,把学生们都限制到很窄的专业中去是很不好的办法。通才教育是向新领域进军的需要,在向新知识领域进展的步骤中,一个现象就是把不同领域里面的知识结合在一起,需要年轻人在多个学科同时掌握住问题、精神。通才教育并非完全取消专业限制,是对打破彼割裂开来的专业壁垒的一种召唤。

2、培养善于动手的人才。杨振宁多次谈到要增加中国的社会生产力,需要很多会动手的人,一个人会动手,也是宝贵的长处,经过学习,加上一定的机遇,就有可能成为中国最需要的搞实验的人才。

3、鼓励出国留学。杨振宁重视国际学术交流的意义,理由如下:通过留学生对国外的了解及信件的往来或访问,带来一些新的观念和看法。留学政策不仅会带来期望的科研成果,还可以了解西方科技动态,进而推动本国前沿研究。

人物影响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与社会贡献对全球物理学发展及中国科学事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为表彰其对亚太物理学会协会的贡献,该协会原设奖项被更名为亚太物理学会协会杨振宁奖。

1997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21号小行星,被中国科学院命名为“小行星3421”。

2002年,杨振宁八十大寿,清华大学举行大规模国际前沿科学研讨会为其祝寿,香港中文大学举行活动庆祝,同时进行杨振宁学术资料馆开幕活动。

2004年10月,南京大学竖立杨振宁塑像,塑像为半身像,材质为汉白玉

2012年4月,杨振宁在东莞理工学院学术会议中心出席“陈省身、杨振宁铜像”揭幕仪式。

2017年8月20日至22日,天津南开大学,以学术报告会和座谈会的方式庆祝杨振宁先生95岁华诞。

2020年11月,东莞理工学院杨振宁教研楼正式启用,该建筑是中国第一座以杨振宁命名的教研楼。杨振宁教研楼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领衔指导设计,用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共2层。

2024年1月24日,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首映式在北京中关村举行,于1月24日21:30在中国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播出,节目时长60分钟。纪录片全面还原了杨振宁科学追求和家国情怀。该片的拍摄、制作、发行都得到杨振宁先生本人和翁帆女士的大力支持。该片也得到了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中国教育电视台、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等机构,以及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乔治·斯特曼等众多知名科学家的支持。

人物悼念

家庭成员

杨振宁先生逝世后,其妻子翁帆发文:杨先生离开的时候一定很欣慰。他的一生,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人类的进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翁帆将杨振宁快满九十岁时写下的一首诗翻译为中文,并表示,他的一生,是有理想,有奋斗,有责任,有担当,有幸福,有感恩的一生。有杨振宁先生多年的陪伴,她何其有幸!她相信,每当夜晚我们仰望星空时,杨先生会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面,对着我们微笑。我们永远可以从他那里找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力量。该诗文及翻译如下:

On Reaching age Ninety

九十抒怀

Mine has been

我的一生是

A promising life,fully fulfilled,

沐光而行的一生,

如斯如愿;

A dedicated life,with purpose and principle,

理想奉献的一生,

不屈不折;

A happy life,with no remorse or resentment,

幸福圆满的一生,

无怨无悔。

And a long life……

福寿绵长……

Traversed in deep gratitude.

深深地感恩。

学校

清华大学

2025年10月18日,清华大学发文,沉痛悼念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杨振宁先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杨振宁先生毕生心系家国,为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正如他钟爱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杨振宁先生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杨振宁先生永垂不朽!

2025年10月18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设吊唁处供外界吊唁杨振宁先生,为期7天,每日开放时间为早上9点至晚上9点。

北京大学

杨振宁先生逝世后,北京大学发文悼念:杨振宁先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和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在人类探索未知的壮阔史诗中,总有一些名字闪耀在永恒的星河。杨振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照亮了现代物理学天空的科学家。他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他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西南联大校友、北京大学名誉教授杨振宁先生,一路走好!

西湖大学

2025年10月18日,西湖大学发文《深切哀悼著名物理学家、西湖大学董事会名誉主席杨振宁先生》。此外,西湖大学官网已变为黑白。同日,西湖大学湖心讲堂活动在开场前临时改变活动议程,追加悼念杨振宁先生环节,全场肃立默哀。

东莞理工学院

杨振宁先生生前与广东多所高校有深厚的联系,并担任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32年,先后6次莅临该校指导,他留下的墨宝“学而知不足”成为学院的校训。杨振宁先生逝世后,东莞理工学院的官网变成了黑白,并在官网首页深切缅怀。时任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表示,听闻杨振宁先生逝世,深感震惊和悲痛。

2025年10月19日,有人员在东莞理工学院看到,图书馆内的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缅怀杨振宁先生的照片和视频。图书馆外,杨振宁先生的雕像前放满了悼念鲜花。一名学生还表示,他一直以有杨振宁先生这样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为名誉校长而自豪,在其新生入学典礼上,学校还播放了杨振宁先生的视频。

学界人物

2025年10月18日,中科院院士、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缅怀杨振宁先生。潘建伟表示,虽有思想准备仍很心痛,他一直觉得杨振宁先生是很顽强的一个人。潘建伟还认为,杨振宁先生最大的贡献,就是让中国人有了信心,改变了原来“华人不如西方人”的自卑心理。

杨振宁逝世后,其关门弟子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翟荟回忆,杨振宁在得知他获批升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后,第一时间写信:“我相信你会自信并坚定地面对你的下一个挑战!”2023年底,杨振宁写信勉励翟荟“请继续努力(Please continue work hard)”这也是杨振宁写给他的最后一封邮件。翟荟追忆道:“您永远鼓励我。要继续奋斗,做更好的自己。您躬身垂范,耄耋之年仍把高等研究院的发展作为您的新事业,九十多岁仍给我发邮件讨论您新做的计算。“

2025年10月19日,美国物理学家寒春的长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阳和平发视频表达对杨振宁的缅怀,并回忆了母亲与杨振宁教授之间的往事。

此外,杨振宁先生逝世后,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撰文怀念杨振宁:他的精神在星河中闪亮。

2025年10月20日晚,多位学者在线上参与“追思杨振宁先生:《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分享会”。追思会开始前,多位物理学家起立为杨振宁先生默哀。参加此次追思会的包括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凝聚态物理学家朱邦芬、理论物理学家孙昌璞等。

媒体

2025年10月18日,路透社美国联合通讯社等全球媒体发文悼念杨振宁先生。

社会活动

爱国情怀

1971年夏,杨振宁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阔别故土26年之后回到祖国,探望父亲杨武之,见到岳父杜聿明、岳母曹秀清,访问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见到老师吴有训周培源王竹溪张文裕赵忠尧,见到同窗邓稼先、黄昆。7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周恩来接见并宴请,并就美国社会情况、政治、经济、学生运动、大学政策、黑人运动、失业问题、选举问题、美国对日本的态度问题等谈了自己的看法。周恩来请他就中国的教育、科研提出意见和建议。杨振宁直言:中国在教学科研中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是很好的,在经济落后条件下,也是必须的。中国理工科大学不重视基础教学和理论研究,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应引起重视。在科研机关里,也存在着不重视基础理论的倾向。

1977年2月27日,在美国以“全美华人协会”负责人身份共同发起成立“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并以8000美元在《纽约时报》刊登全页广告启事“致美国吉米·卡特公开信”,旁边加了八个中文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1978年3月,与李政道丁肇中等倡导,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并于1983年12月向邓小平提出建议成立计算机软件专业。

1979年1月30日,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全美华人协会等组织举办的欢迎邓小平宴会上,致题为“建造友谊桥梁的责任”欢迎词。1980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来学校进修。1982年,致信中国有关部门领导,对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再次提出建议。1985年,倡议香港亿利达集团出资创立四省二市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以鼓励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动手能力,推动中小学课外科技活动及创造、发明活动开展。

学术演讲

2004年7月,杨振宁在北京大学为参加“全国台联2004年台胞青年夏令营”的台湾学子作报告,在讲到“七七事变”后自己被迫跟随全家离开北京的经历时,他对台下台湾学子说:“哪位如果再到北京来参观,我建议你们到卢沟桥去看看,因为卢沟桥是日本人攻打华北放第一枪的地方。”

个人生活

家庭情况

健康状况

2022年,杨振宁在百岁生日宴后曾不慎摔倒,导致脊椎受伤,脊椎骨裂开,在301医院住了85天。

相关作品

专题访谈

记录影片

相关诗词

人物传记

个人语录

“直觉与书本知识冲突,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必须抓住这种机会。”

“注重新现象,新方法。少注重书本上的知识。”

“没有准备就没有后来的突破。”

“有好想法,不轻易放弃。”

“能在一个领域开始时进入此领域是最幸运的。”

“每个人兴趣与能力不同,而兴趣与能力都须要培养。”

“发现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兴趣。”

“我一直坚信,中国高校对中国发展作出的贡献远远要比美国最好的高校对美国作出的贡献大。”

“21世纪后半叶,中国会变成世界上一大强国。这种乐观态度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过去100年自力更生的惊人成就,这些成就背后有本质的、文化传统中的长远的道理:韧性。”

“传统中国文化的韧性与中国共产党的韧性是中国在20世纪能够崛起的基本原因。”

“100年以后,假如要讨论20世纪里最重要、对人类历史有最长远影响的史实,将不是两次世界大战,不是阿道夫·希特勒,也不是苏联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与解体,而是,一、人类利用科技大大增加了生产力;二,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参考资料

人物轶事

教带弟妹

在清华园的8年里,杨振宁迎来了二弟振平、三弟振汉、小妹振玉。作为家里的长子,杨振宁要帮助妈妈带弟弟妹妹,为鼓励弟妹多念书,杨振宁订了个规则,一天中,谁念书好、听母亲的话、帮助做家务、不打架、不捣乱就给谁记上一个红点,反之就要记黑点。一周下来,谁有三个红点,可以得到奖励——由他骑自行车带去城里看一次电影。他还爱给弟妹讲故事,晚上睡觉前,杨振宁总会把自己看过的如《爱丽丝梦游仙境》《金银岛》《三剑客》之类的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

“较真”的杨振宁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杨振宁是一个以读书“较真”出名的人,在他读研究生时,很喜欢与同舍的凌宁、金启华顾震潮以及偶尔来住的黄昆和张守廉纵论天下,更喜欢与黄昆“顶牛”。有一次,为弄明白量子力学中“测量”的含义,他与黄昆等从白天讨论到晚上,躺下后又爬起来点亮蜡烛,翻出海森伯格的《量子理论的物理原理》等资料来继续辩论。

爱唱歌的杨振宁

杨振宁还是一个唱歌唱出了名的人,他不论是在校园里走路,还是在家里做功课,总爱大声地唱中文歌、英语歌。在他喜爱的歌中,有一首是父亲教他唱的《中国男儿》,尽管唱得不怎么好,但仍喜欢唱,是一个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唱出了点“名气”的学生。一次,杨振宁的朋友问一名同学,“你认不认识杨振宁?”那位同学想了想,答道:“杨振宁?杨振宁?哦,是不是就是唱歌唱得很难听的那个人?”

放弃初恋

杨振宁在西南联合大学经历过一场短暂初恋,当初有4位女生与杨振宁一起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其中,19岁的浙江嵊县人张景昭,在物理系读了一段时间后转到算学系去了。转系后的张景昭,经常到任算学系主任的杨武之家来求教。随着交往增多,不仅杨振宁的父母很喜欢她,杨振宁也喜欢上了聪颖用功,漂亮又活泼的张景昭。为了能与她见面,杨振宁打听好她上课的地方,请假到她的教室旁徘徊,以便她出来时借故讲上几句话。这样持续了一两个月,17岁的杨振宁意识到,再这样整天情绪不定,就无法念书了。他便克制自己,尽量不去见张景昭,让自己的情绪慢慢平静了下来,尽量把关系变得平淡。

与邓稼先友谊

在北京崇德中学时,杨振宁读高一,邓稼先比他低两班,读初二,在这里两人相识,并成为彼此最熟悉的几个朋友之一。“七七”事变后,两人在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做过一段时间同学,后来又先后在美国留学,在美国时邓稼先曾得到杨振宁资助。1971年,杨振宁首次访问中国,在所要访问人员名单中,排在第一位就是邓稼先。几十年阔别后,老友重逢,他们相对倾谈。杨振宁说在1964年中国试爆核航弹后,他在美国报纸上看到了邓稼先的名字,两人分别时,杨振宁忍不住问邓稼先:“中国造原子弹,有没有外国人帮忙?”一个明知“不当问”而忍不住,一个是深知此问并非一般好奇心,乃是一名华夏子孙的叩问,一个高端华人科学家的关切所系。邓稼先说他的印象中没有,不过这个组织很大,他不能百分之百确定,他需要了解清楚再回复杨振宁,邓稼先郑重对待,就此事请示了周恩来总理。就在杨振宁中国访问之行结束,将要飞回巴黎时,他接到了邓稼先回信:中国的原子弹除了最早有苏联的少数帮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这封信给了杨振宁精神上很大的激动,他忍不住泪流满面,感动之中,包含了老友与祖国对他的坦诚与信任,令他满载而归。阔别多年后,老友还是老友,祖国已经振兴。第一次归国,使杨振宁与邓稼先之间敞开心扉,进入了最深层的交流。他们的默契,铸成后半生情谊的相互支持。在邓稼先离世前几天,杨振宁带着花束去探望他,邓稼先嘱咐妻子将家中一块古砚送给杨振宁,说:“他对我的帮助和情谊太大了。”

与毛主席会面

1973年7月,杨振宁第四次来华访问,向接待人员提出了一个请求——拜会毛泽东主席。7月17日,在周恩来和周培源陪同下,毛泽东在中南海书房会见了杨振宁。一个半小时的会面,从哲学到物理学,到怎么样做研究,都是他们谈论话题。会面时间到了,大家都站起来,毛泽东却对杨振宁说,你拉我一把,杨振宁忙上前搀他起来。最后和杨振宁握手告别,说:感谢你这位自然科学家,你对世界是有贡献的。我也很希望能够给世界有一些贡献,不过没能做到这一点。杨振宁感动地说,我也要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他开玩笑地说:你不要讲,这句话不对,不科学。

为亚运会译歌

2010年9月30日,广州亚组委正式对外公布由徐荣凯、捞仔创作的《重逢》为第16届广州亚运会会歌,其中,英文歌词由杨振宁、翁帆译写,之前就找过专业人士译英文,但比较后,还是杨振宁、翁帆译写的英文《重逢》歌词更传神。亚组委正式确定,英文《重逢》的歌词采用杨振宁、翁帆所译写。

杨振宁赠送照片

1994年4月,72岁杨振宁先生受邀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学。因连日的学术活动与旅途奔波,杨老在合肥市突发高烧,住进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房。时任护士汪喜华清晰地记得:“杨老当时需要静脉输液,但考虑到他年事已高,我特意将滴速调至慢滴。”当汪喜华正想走出病房时,杨老第一任妻子杜致礼女士从包里拿出相机,要为丈夫拍照。“他们都叫我留下,在旁边合影。那时我很淡定,侧着身,手捏着输液夹,留下了这张不褪色的老照片。”汪喜华说道。杨振宁先生病愈后,从美国寄来签名照片表示谢意。

人物事件

保钓运动

1970年至1972年,针对美国、日本将钓鱼岛列岛擅自划入美国“归还冲绳”范围,来自中国台湾、香港的留学生和华人华侨在北美等地发动大规模抗议游行等群众运动。1970年,日本要求美国把钓鱼岛划入归还冲绳县的范围,日本海上保安艇在钓鱼岛海域驱赶台湾渔船。同年10月台湾大学硕士生王晓波发表《保卫钓鱼台》一文,北美各地留学生、海外华侨华人成立“保卫中国领土钓鱼台行动委员会”等组织,在美国各地举行抗议游行。1971年4月10日,约2500名华人华侨代表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集会,抗议美国政府偏袒日本,杨振宁、李政道丘成桐、何柄棣等都参与了这场“保钓运动”,杨振宁认为,美国的立场明显偏袒日本,钓鱼岛属于中国领土无可辩驳。

与李政道决裂事件

1949年秋,杨振宁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访问成员,并邀请李政道加入一起作研究。1951年9月,李政道来到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两人的合作真正开始,既有成就又很愉快,但纠纷发生了,原因是两人合写的两篇论文的署名次序问题。第一篇论文完成后,按惯例合作者署名应按姓氏英文首字母顺序排列,应该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但杨振宁希望他排在前面,李政道勉强同意。在第二篇论文署名时,李政道说服杨振宁按国际惯例改了回来,署名问题给二人带来裂隙,他们决定终止合作,之后李政道离开普林斯顿,去哥伦比亚大学任助理教授。

1956年,两人共同发表文章,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象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并于1957年联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年11月,杨振宁和李政道在诺贝尔颁奖前准备发言稿和讲演稿,在诺贝尔奖委员会通知以及媒体报道中,两人名字的次序与获奖论文署名一样,李政道在先,杨振宁在后。颁奖前,杨振宁提出改变授奖和晚宴顺序,李政道大为惊讶,但最终勉强同意。不久后的一篇文章让他们走向分裂,1962年5月12日出版《纽约客》杂志刊登了伯恩斯坦所写《宇称问题侧记》,记述两人合作发现宇称不守恒的故事,两人又因署名先后顺序问题发生争执,最终闹翻并分手。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恩怨,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个人范畴,延伸到了日后中国基础学科的发展。李政道主张建高能加速器,主张重视基础科学,创立考试办法帮助中国学子赴美国留学。杨振宁力主搞应用科学,反对建高能加速器。两人的分歧,已经是一个科学史的问题了。其是非曲直,应该由历史来判断,应该由科学史家来研究。关于两人的关系,杨振宁曾说:这是我生命中令我非常失望的一件事情。我要说,这是一个悲剧。进入21世纪以来,已入暮年的两位昔日伙伴仍为此事不时闹出风波,这一幕,无疑是崇尚“和为贵”的中国民众所不愿意看到的。

维护中国主权

2004年3月,杨振宁在深圳出席某植树仪式时,点名批评李柱铭,指出其到美国参议院“作证”的行为既不应该也不明智,杨振宁说,香港是中国一部分,这是既定事实。

澄清“谈佛教与科学”

2014年1月,杨振宁发表公开声明澄清,就日前网络上流传的题为《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的文章并非他本人所作。文章不仅用杨振宁“自述”口吻开场,层层论述了佛教的科学性等内容,并且配发了杨振宁在公开场合演讲的图片。

人物评价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两弹元勋"邓稼先生前则称:"如果不是有次数限制,杨振宁在规范场的成就,应该再获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

试验高能物理学家丁肇中认为“杨振宁教授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对物理学和数学的贡献大大地推进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了解。”

美国哲学学会评价:杨振宁教授是自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保罗·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

托尔说:“杨振宁到石溪分校是该校发展中最大的一件事。”“该校自杨振宁到校后,一跃而成为美国注重研究的大学之前茅。他对全校的研究空气、对物理系数学系的教师阵容、对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对学校与社会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石溪分校的现任校长约翰·马伯格(J. H. Marburger)在1991年4月1日给本文作者的回信中说:“杨教授来到石溪,是石溪在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研究学术机构过程中的突破,使石溪成为美国一个优秀的科学中心。”

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戴森教授说:“杨教授是继爱因斯坦和保罗·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的设计师。他和密尔斯发现的非阿贝尔规范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渐渐成为比宇称不守恒更美妙更重要的贡献……发现非阿贝尔规范场奠定了新的思维结构的基石。”

在庆祝杨—米尔斯场论发表30周年纪念会上,米尔斯说:“杨振宁是一位才华横溢又非常慷慨引导别人的学者,我们不仅共用一个办公室,杨振宁还让我共用了他的思想。”

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说:“杨先生不仅在科学领域不断突破,作出不朽的贡献,他的人格魅力、家国情怀也令人高山仰止,他的学术成就、精神和风范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华学人。”

2021年,杨振宁入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央视网评价:杨振宁先生是跨世纪的伟大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他心系祖国科学教育事业,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清华大学原校长邱勇指出:“杨振宁具有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师风范,是我们心中真正的大先生、真正的大师。他在一个世纪的岁月里,取得了峙立如嵩、博观如海的学术成就,书写了功在世界、心怀家国的隽永篇章。”

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说:“杨振宁对于中国最重要的贡献,不仅是帮助国人改变了觉得自己不如人的观念,极大地增强了国人的自信心,而且一直理性务实地参与推动中国科学的发展。及至今日,他还在用他近一个世纪的经验与阅历,指引着中国科学界的未来。于我而言,杨振宁亦师、亦友、亦同道。作为老师,他过去十几年一直对我悉心帮助,他的学术成就、家国情怀、科研品味,特别是对科学极致之美的追求,无一不是我仰望的榜样;作为朋友,他对我许以信任和友谊,对我直抒己见,这份信任和友谊是永存我心底的一股暖流;作为同道,他对西湖大学特别地关心、关注和支持,为学校建言献策,凝聚各方力量。”

原国务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表示:“我们崇敬杨先生,是因为他是当今在世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在世界科学领域享有崇高的荣誉;是因为先生怀有深深的爱国情怀,虽身居海外多年,但始终心系祖国;是因为先生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因为先生身体力行、呕心沥血为国家培养、延揽了大批人才。”

台湾大学评价:“杨振宁对宇称守恒律的透彻研究,以及‘Yang-Mills规范场论’和‘Yang-Baxter方程式’的提出都开启了物理和数学的历史新页,对人类文明贡献极巨。”

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陈旭表示:“杨振宁是一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大先生’,他热心延揽领军人才,积极培养青年学生,推动形成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促进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张杰表示:“杨振宁始终心系祖国物理学发展,积极组织和推动中国物理学会的对外交流和合作。他不仅取得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卓越学术成就,而且以知识分子担当传承了父辈的‘有生应感国恩宏’,对中国物理学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渌认为:“杨振宁是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实验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朱经武说:“杨先生对物理的热爱、热忱是没有人可以理解的。有人说他是富有浪漫主义的物理学家,他对物理有一种很多人看来是爱情的东西。”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段崇智说:“杨振宁教授名震寰宇、誉满士林,在科研上成就非凡,他为学处世的精神更成为世人的楷模。他一生对学问孜孜不倦,在科研路上奋勇向前、无畏无惧,勇于挑战旧有槪念,突破僵框,开创崭新理论,并致力糅合中西文化来推动学术界蓬勃发展,对知识传递无私奉献,是学术界的典范。”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顾秉林说:“杨先生的世界是科学的世界,也是中西融会的世界,他将中国文化的根和西方科学的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既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他带动世界了解中国,更推动中国走向世界。”

“中国海归70年70人”颁奖辞:“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做出了里程碑式贡献。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他为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作出了重大贡献。”

“感动中国”颁奖辞:“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参考资料 >

杨振宁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 自称并非简单决定.央视网.2023-02-08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逝世.今日头条.2025-10-18

杨振宁80大事年表.DEPARTMENT OF PHYSIC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23-02-12

北京市三十一中学.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2015-01-14

杨振宁.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2023-02-06

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2024-01-25

Chen Ning Yang Biographical.NobelPrize.2022-11-03

杨振宁.清华大学.2023-02-06

杨振宁.清华大学.2023-02-06

杨振宁逝世:曾是美国对华解禁后申请归国的华裔科学家第一人.今日头条·澎湃新闻.2025-10-18

杨振宁“回归”.清华大学.2025-09-06

1997年5月25日 国际命名“杨振宁星”.科普中国网.2024-03-2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1774890698915639&wfr=spider&for=pc.北京日报.2025-09-10

杨振宁退休26年石溪大学一直为他保留办公室,中国留学生凌晨到办公室门口献花缅怀.凤凰网-极目新闻.2025-10-18

杨振宁、姚期智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新华网.2025-09-10

国际数学与物理交叉科学研究中心揭牌 杨振宁担任名誉主任.今日头条.2023-07-09

杨振宁先生生平.新华网.2025-10-18

杨振宁先生生平.清华大学.2025-10-18

专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人民网.2025-10-18

感动中国丨杨振宁用50年回应邓稼先千里同途之约.百家号.2025-01-30

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首映 珍贵史料和影像授权公开.新华网.2024-03-21

杨振宁 Chen-Ning Franklin Yang.豆瓣.2025-05-02

爱国人士事迹(二).四川省大邑中学校.2023-02-10

杨振宁:抓住大时代机遇,放飞梦想.科学网.2025-02-02

杨振宁先生生平.央广网新闻.2025-10-18

杨振宁与清华大学.清华大学.2023-02-10

民国棉业大王穆藕初的财富观 .家族企业.2024-03-24

“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那一年,杨振宁只有12岁.CCTV4.2023-12-21

弱相互作用理论—弱电统一理论.中国科学院.2023-12-21

物理大师李政道:“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澎湃新闻.2025-07-26

杨振宁.全球学者库.2023-12-22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为“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题名.科学网.2015-01-14

杨振宁姚期智转为中科院院士 回应为何放弃外国国籍.海外网.2023-02-12

2016级新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东莞理工学院.2023-02-12

94岁杨振宁为中国年度科技人物开奖 妻子翁帆陪同.中国新闻网.2023-02-12

[新闻直播间]杨振宁 姚期智转为中科院院士.央视网.2023-02-12

黄大年杨振宁获评“2017全球华侨华人新闻人物”.中国网.2023-02-12

施一公当选西湖大学校长 杨振宁任校董会名誉主席.北晚新视觉.2023-02-12

时隔十年 杨振宁翁帆携手再出书.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首页.2023-02-12

2018年度求是奖颁奖 杨振宁等出席典礼.中国新闻网.2023-02-12

2019年度求是奖公布!杨振宁获“终身成就奖” 物理学贡献卓著.手机凤凰网.2023-02-12

2019年“求是奖”揭晓 杨振宁获终身成就奖.中国教育新闻网.2023-02-12

杨振宁担任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名誉院长.人民网安徽频道.2023-02-23

杨振宁百岁演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人民网教育.2023-02-23

感动中国丨杨振宁用50年回应邓稼先千里同途之约.环球网.2022-11-03

百嘎丽弘扬科学家精神 | 功在世界 心怀家国——科学巨擘杨振宁.澎湃新闻.2025-06-21

Scientific and Related Works of Chen Ning Yang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2023-02-21

杨振宁:翁帆把我照顾得很好 总扣紧手指跟我走路.中国新闻网.2023-02-10

诺贝尔物理奖大师杨振宁开始清华本科执教生涯.中国新闻网.2023-02-21

“2006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隆重举行(图).中国中央电视台.2022-11-03

澳门大学授予杨振宁 莫言等荣誉博士学位.人民网.2022-11-14

香港大学将授予杨振宁、林青霞名誉博士学位.每经网.2023-02-12

中国物理学会 2019年3月24日.物理学会.2023-02-12

杨振宁塑像在南大揭幕.新浪网.2025-02-02

【20周年校庆】陈省身、杨振宁铜像揭幕.东莞理工学院.2025-02-02

杨振宁:中国今日奇迹超明治维新.手机人民网.2023-02-12

首座以杨振宁先生命名的教研楼启用.百家号-中国青年报.2025-03-24

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今日首映,全面揭秘杨振宁的科学追求和家国情怀.搜狐网.2024-01-24

他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今日头条.2025-10-19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逝世,清华大学发文悼念.今日头条.2025-10-18

清华大学设杨振宁吊唁处,今晚起开放吊唁,为期7天,每日开放时间为早上9点至晚上9点.今日头条·红星新闻.2025-10-18

在清华园,送别杨振宁.今日头条-经济观察报.2025-10-19

向宇宙问路,杨振宁先生一路走好.今日头条.2025-10-19

西湖大学发文悼念杨振宁,学校官网已变为黑白.今日头条.2025-10-18

施一公撰文怀念杨振宁:他的精神在星河中闪亮.今日头条.2025-10-20

东莞理工学院杨振宁雕像前放满鲜花,官网也变黑白,学生:为有这样的名誉校长自豪 .极目新闻.2025-10-20

中科院院士、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缅怀杨振宁:虽有思想准备仍很心痛,他足够顽强.红星新闻.2025-10-18

杨振宁关门弟子翟荟悼念恩师.新浪微博.2025-10-19

阳和平发视频缅怀杨振宁:母亲和他是老同学,之前曾在中国农村偶遇,两人经常书信往来.极目新闻-百家号.2025-10-19

#杨振宁线上追思会#.新浪微博.2025-10-21

世界都在缅怀他!全球媒体悼念杨振宁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物理学家之一”.海客新闻.2025-10-19

杨振宁给中国的“血浓于水”的爱国情怀.搜狐新闻.2025-01-31

顶尖科学家赞邓小平:恢复高考 给了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凤凰历史.2025-01-31

小平百年诞辰:邓小平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渊源.中国新闻网.2025-01-31

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在天津颁发.光明网.2025-01-31

杨振宁为台湾学子作报告 建议他们去卢沟桥看看 .新浪网.2025-01-31

杨振宁两次婚姻都是师生恋 前妻是杜聿明之女.科学网.2023-02-11

家学、诺奖、爱情,杨振宁的三个人生维度.今日头条.2025-10-18

杨振宁出书《人间重晚晴》:拉着翁帆的手很安全.央视网.2025-10-18

杨振宁曾因百岁生日宴后摔倒致脊椎骨裂.今日头条.2025-10-19

【#为什么说老人最怕....新浪微博.2025-10-19

《百家讲坛》的前世今生:当年险被末位淘汰.新浪阅读.2025-10-19

杨振宁莫言范曾亮相央视《开讲啦》.人民网.2025-10-19

杨振宁翁帆做客《杨澜访谈录》 畅谈心路历程.搜狐网.2025-10-19

《老梁观世界》 20151016 传奇杨振宁.央视网.2025-10-19

国家记忆.央视频.2025-10-19

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在京首映.清华大学.2025-10-19

有翁如画更如诗——杨振宁先生谈诗与美.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10-19

科学巨擘杨振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02-12

黄克孙与杨振宁.中国知网.2025-10-19

科技颂.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25-10-19

杨振宁传.豆瓣读书.2025-10-19

大师情怀.杨振宁.豆瓣读书.2025-10-19

奇迹的奇迹.豆瓣读书.2025-10-19

人情物理杨振宁.豆瓣读书.2025-10-19

杨振宁人生传奇.豆瓣读书.2025-10-19

规范与对称之美.豆瓣读书.2025-10-19

杨振宁谈读书教学和科学研究.豆瓣读书.2025-10-19

杨振宁传.豆瓣读书.2025-10-19

杨振宁传.豆瓣读书.2025-10-19

杨振宁的故事.豆瓣读书.2025-10-19

《天才杨振宁:创造力与平衡感》立体呈现传主百年丰富人生.荆楚网.2025-10-19

天才杨振宁.豆瓣读书.2025-10-19

【校园开放日】杨振宁博士报告会暨杨振宁奖学金颁发仪式举行.东莞理工学院.2025-01-31

【关于杨振宁的那些误解和回应(杨李之争,是否爱国,老少恋)都在这里了】.微信公众平台.2025-01-31

杨振宁的昆明时光.清华校友总会.2025-01-31

始于清华园:杨振宁的少年时代.澎湃新闻.2025-01-31

杨振宁讲述情感经历 为前途放弃初恋.人民网.2025-01-31

亦师亦友亦同道丨施一公眼中的杨振宁先生.清华校友总会.2025-01-30

邓稼先与杨振宁:千里共同途.清华校友总会.2025-01-31

杨振宁回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都与他聊了些什么? .京报网.2025-01-31

【中国新闻周刊】杨振宁忆1970年代6次回国,与毛泽东谈基本粒子,江青请吃饭.界面新闻.2025-01-31

揭秘亚运会歌出炉的背后故事 杨振宁夫妇译成英文.新浪体育.2025-01-31

杜致礼拍摄,杨振宁题字,合肥退休护士珍藏31年照片曝光.今日头条·北青网.2025-10-18

刘江永:我所接触的杨振宁先生.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25-01-31

李政道与杨振宁恩怨始末:署名次序问题引发决裂.新浪网.2025-01-31

杨振宁的生平和时代.光明网.2025-01-31

关于杨振宁的那些误解和回应(杨李之争,是否爱国,老少恋)都在这里了.微信公众平台.2025-01-31

杨振宁批评李柱铭赴美行为:既不应该也不明智.新浪网.2025-01-31

杨振宁否认撰文谈佛教与科学 称精力有限.央视网.2025-01-31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细说传奇生平.中山市华侨中学.2023-02-10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杨振宁.央视网.2023-02-12

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大学.2025-01-30

清华大学迎来新任党委书记、校长.京报网.2025-01-30

走近生物学家——施一公.微信公众平台.2025-01-30

台湾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理学博士学位.环球网.2025-01-30

杨振宁先生捐赠清华大学暨“杨振宁资料室”揭牌仪式举行.清华大学.2025-01-30

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陈旭出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科学网.2025-01-30

张杰 简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25-01-30

杨振宁公布其最新研究进展 曾回绝国家领导人宴请.央视网.2025-01-30

「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香港—北京两地连线  祝贺杨振宁教授百岁寿辰.香港中文大学.2025-01-30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大湾区急需有干劲中青年人才|新京智库.百家号.2025-01-30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将于2025年1月卸任校长职务.百家号.2025-01-30

【委员风采】顾秉林:包九中走出的清华人.微信公众平台.2025-01-30

致敬新中国成立杰出海归代表:“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发布.环球网.2025-01-31

北京运动翘楚体育用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