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
来源:互联网

城区,即广东省汕尾市城区,是1988年汕尾建市时设立的唯一一个建制市辖区,地处粤东沿海,东连汕潮揭,西接珠三角,毗邻港澳,深圳—汕头高速公路厦深铁路横穿全境,是连接福建省、珠三角与港澳的重要通道。截至2025年4月,城区下辖3个镇、4个街道,共有99个村(社区),总面积302.11平方公里,市区面积约33平方公里,人口约40.04万人,华侨、港澳台胞约15万人。

城区境内湖海岸线长110公里,海域面积3.5万平方公里,其中近海渔场2万平方公里,岛屿16个,有品清湖、凤山、铜鼎山、银龙湾、金町湾、屿仔岛、龟龄岛、江牡岛等滨海景点和凤山祖庙、得道庵、明代遗址坎下城和商代文化遗址等历史古迹,以及有晨洲蚝、鲍鱼、龙虾、海胆、鱿鱼等100多种水产品。城区的潮剧、正字戏、西秦戏和汕尾渔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9.44亿元。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61.89亿元,全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3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43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56元。

2018年1月,农业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确定城区为2016—2017年度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城区人口数量位列汕尾市各县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3位,位列广东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86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第1381位。2021年7月,水利部公布城区为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2021年11月,城区位列2021中国最具安全感百佳县市第52名。2022年6月,城区被确定为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

历史沿革

秦至汉初,汕尾全境均属南海郡博罗县地域。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置东官郡海丰县属东官郡。

杨坚开皇十一年(591年),东官郡与梁化郡等并置为龙川郡,海丰县改属循州;

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陆丰市县东部之坊廓、石帆、吉康三都置陆丰县,海丰、陆丰两县同属惠州府。

1988年1月7日,设立汕尾市(地级)和汕尾市城区,以海丰县的汕尾、红草、马宫、东涌、田、捷胜镇、遮浪7个镇的行政区域为汕尾市城区行政区域。汕尾市政府驻汕尾市城区(原汕尾镇)。

1993年析出田乾和遮浪两个镇另设红海湾经济开发试验区(行政区域仍属城区)。此后,汕尾市市城区辖4个镇和凤山、新港、香洲等3个街道(由原汕尾镇析立)。 

行政区划

截至2018年,城区辖3个镇、4个街道,汕尾市城区政府驻地于香洲街道香城路。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城区地处广东省东南沿海,位于东经115°10’~115°37’,北纬22°36’~22°54’,东临碣石湾陆丰市金厢相望,北与海丰县接壤,西隔丽江与深汕特别合作区门对望,南濒红海湾。总面积302.11平方千米。 

气候

城区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1.1℃,年平均最高气温38.5℃,年平均最低气温1.6℃,境内雨量充沛,最高降雨量为475.7毫米,年平均降雨量1029.6毫米。一年四季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

地貌

城区由于历次地壳运动褶皱、断裂和火山石隆起的影响,形成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兼有的复杂地形地貌。汕尾位于莲花山南麓,其山脉走势为东北向西南方向倾斜。莲花山脉由闽粤边界的铜鼓岭向东南经汕尾跨惠阳区到香港附近入海。地形为北部高丘山地,山峦重叠,千米以上高山有23座,最高峰为莲花山,海拔1337.3米,位于海丰县西北境内;中部多丘陵、台地;南部沿海多为台地、平原。全市境内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43.7%。 

自然资源

海洋资源

城区资源丰饶,有传统渔场3万平方公里,盛产鲍鱼、龙虾、石斑鱼、鲳鱼、海胆等100多种优质高档水产品,沿海滩涂10万亩,适宜开发对虾属、鲍鱼等海养基地。 

水果资源

城区物产丰富,境内盛产荔枝、龙眼、芒果等优质水果。 

矿产资源

城区境内主要的矿产资源有锡、锆、钨、石英砂、玻璃砂等。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22年末,城区常住人口39.7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2.72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2.31%。 

经济

综述

2018年,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58亿元,增长8.1%;农业总产值38.24亿元,增长4.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03亿元,增长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51亿元,增长9.8%;固定资产投资67.53亿元,增长20.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4亿元,增长16.8%;三次产业比重优化调整为20.2:29.9:49.9。 

2024年,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9.44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83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91.14亿元,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219.47亿元,增长4.0%。三次产业结构为11.1:26.1:62.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7425元,增长5.6%。

第一产业

2014年上半年,城区已办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14个,带动全区种植各类蔬菜25100亩,产量28865吨,产值9814万元,分别比2013年同期增长2.03%、6.13%和1.96%。

2014年来,城区丰祺蔬菜专业种植合作社示范基地总面积1.3平方千米、蔬菜种植面积0.42平方千米、标准蔬菜大棚0.16平方千米,年产黄瓜、苦瓜、番薯和大众叶菜等2500吨以上。该合作社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实行无土栽培,加强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形成集种养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基地。

捷胜镇沙角尾、石岗、石头、牛肚、沙坑、东坑镇等6个沿海村,有渔船420艘,1314吨位。2006年水产品产量达到近9000吨,其中鲍鱼产量256吨,2006年,总投资1000万元,占地面积0.03平方千米的健泰鲍鱼场相继投入建设并部分投产。

2018年,城区农业总产值38.24亿元,增长4.7%; 

2024年,城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61.89亿元,同比增长4.0%。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19万亩,同比下降0.2%;蔬菜种植面积3.81万亩,同比增长2.4%;油料种植面积0.77万亩,同比增长0.2%。粮食产量1.86万吨,同比增长2.3%;稻谷产量1.62万吨,同比增长0.59%;蔬菜产量5.88万吨,同比增长3.5%;水果产量1.19万吨,同比下降14.3%;油料产量0.12万吨,同比增长1%。肉类总产量0.69万吨,同比下降3.9%。水产品产量24.22万吨,同比增长4.6%。

第二产业

2014年,城区工业总产值达183.05亿元,同2013年比增长29.3%。其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8.74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3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59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32.6%。工业总产值增幅居汕尾市第一。

2018年,城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03亿元,增长7.6%; 

第三产业

2013年,城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收入完成5103万元。其中:完成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47万元,上级追加政府性基金补助1603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2012年结余收入3053万元。全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支出完成1846万元,收支相抵结余3257万元,全部结转2014年使用。

2018年,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51亿元,增长9.8%;固定资产投资67.53亿元,增长20.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4亿元,增长16.8%。 

2024年,城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4%,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长5.8%,股份制企业增长16.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33.7%,私营企业下降14.3%。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3.9%,重工业增长25.5%。建筑业总产值27.04亿元,增长22.1%。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43个,增长13.16%。

第三产业

2024年,城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0.76亿元,增长1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43亿元,增长0.1%。货物进出口总额94.82亿元,增长12.93%。全区接待过夜游客27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57%。全年旅游总收入29.34亿元,增长23.38%。

交通

2018年,汕尾市城区推动广汕高速铁路、汕汕高铁建设,推动深汕西高速公路改扩建,推动工业大道西段、城北路、环城快速干道、珠东城市快速路城区段等道路建设;确保汕尾大道中(西闸至埔边)和海滨大道西及沿线区域无障碍施工;加快文明路、兴华路、翠园街等综合升级改造,打通金鹏路西段等10条断头路;扎实推进20条市区破旧道路修复改造工程;协助恢复汕尾至香港特别行政区海上客运航线。 

社会

文化事业

2018年,城区投入2亿多元,完善基础设施和文化环境建设。关闭拆除一批砾石厂、洗砂场,取缔拆除一批非法广告设施、违章建筑、乱摆摊点,整治整改一批废品收购站、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单位和娱乐场所;加强交通秩序整治,落实交通安全“两站两员”,强化日常巡查监管,规范车辆停放,有效遏制交通乱象。发动全区志愿者积极开展“创文”志愿服务活动6036场次。构建“区级实践中心镇街实践所村社实践站”三级架构体系,设立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镇(街道)文明实践所7个、村(社区)实践站80个,建立善美讲坛、惠民广场、文化长廊、百姓舞台、文明驿站等225处,搭建理论宣传、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科普、健康体育服务等5个平台。 

截至2024年末,城区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全区图书馆共有藏书8.2万册,人均图书拥有量0.21册。

教育事业

2018年,城区优化了学校布局调整,创新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撤并“麻雀学校”15所,交流轮岗校长及中层干部20人、教师411人,学校结构、教师队伍和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省政府正式授予我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称号。 

2024年,城区各级基础教育(含学前教育)招生15808人,比上年下降0.48%,在校学生54178人,下降0.77%,毕业生13078人,增长1.22%。其中特殊教育学校招生24人,在校生171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12883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0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6.81%。

科技事业

截至2024年末,城区(不含高新区)共有市级企业研发中心70家,比2023年末增加6家,高新技术企业39家。获得资质认定计量认证的实验室25家,获得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三大管理体系认证企业分别为53、47、44家,获得3C产品认证的企业8家。专利授权量2458件,增长110%,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07件,增长176%。

医疗卫生

2018年,城区加快推进区医疗集团建设,构建“一中心、多支点、全覆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启动全区居民免费健康体检,建立居民健康电子档案316313份。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家庭医生常住人口签约人数超14万人,重点人群签约人数超6万人。实施集团总院医疗技术下沉基层分院帮扶试点工作,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全年上转患者2763人次,下转患者444人次,初步实现分级诊疗。 

截至2024年末,城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12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3个、卫生院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村卫生室59个。全区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621人,比上年增长17.8%,拥有医疗床位1198(编制床位数)张。全区乡镇卫生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13人,床位160(三个卫生院编制床位数)/334(3个卫生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床位数)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8人。甲乙类传染病3406例(包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死亡2人(艾滋病),发病率为699.41/10万,死亡率为0.0041‰。

基础设施

2018年,城区推进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等五个方面振兴工作。完成广东省下达我区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8283万元,支出率达92.0%,位居全省前列。筹集贫困村创建新农村建设资金1.24亿元,投入1.02亿元。完成9个省定贫困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和99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46个非贫困村每村配套100万元同步开展“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完成建设生态宜居村7个;启动建设“一村一主题公园”,开工18个、完成8个;推进“厕所革命”,建成公厕66座,完成“一村一厕”任务。 

2024年,城区完成海滨大道五千吨码头路段、红海大道南段、海港路南段等10条市政道路建设,深汕西改扩建工程建成通车,长沙湾服务区成为粤东高速服务区“新标杆”,高铁开通直达重庆市昆明市等国内大城市线路。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个,打通“断头路”2条,建设街边口袋公园7个,新增停车位803个、5G基站200个。

社会保障

截至2024年末,城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878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6.536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8927万人,全区养老、失业、工伤保险收入分别为2.3035、0.0466、0.0518亿元,养老、失业、工伤保险总收入分别比上年增加0.3061、0.0074、0.0141亿元。城乡医疗救助38931人次,资助参保参合的人数达7089人次。全区城市低保人数1438人,农村低保人数3202人。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床位240张,收养救助人员57人。

环境保护

2024年,城区平均灰霾天气日数11天,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9天。其中优秀232天,良好127天。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比例平均为98.1%,环境空气综合质量指数2.31。

文化

概述

考古发现,汕尾市城区沿海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居住。随着历史的步伐,这里曾迎来秦汉南宋等时期由中原南迁而来的居民,他们携来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佛、道文化。凤山祖庙、关帝庙、得道庵、白石庵、商代文化遗址、新石器时期生活遗址等名胜古迹、文物遗址使汕尾成为继承、发扬、保留中原文化的重要地区。 

妈祖文化

妈祖于中古时期传入汕尾,其象征和平友谊的精神和救苦救难、扶危济困的美德。因为昔日汕尾以渔为主,渔民四海为家,十分需要凝聚众人之力战天斗地求生存。于是渔民崇拜妈祖,并以妈祖精神时时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妈祖文化。 

戏剧文化

汕尾正字戏形成于元未明初。其唱腔道白均用“中原古音”,音乐属于曲牌联缀体,兼唱昆曲、杂调,风格古朴庄重、浑厚雄壮、文武豪放。

汕尾西秦戏讲的是官话。声腔以正线为本腔,兼唱西皮、二簧,共有34个板式,男女分腔共56种唱法,旋律古雅动听。表演风格粗犷、豪放、激昂、雄浑、粗细兼工,舞美简朴大方。

汕尾潮剧由潮汕南戏遗腔与汕尾民间艺术、地方方言融汇而成,白字戏音乐属曲牌联缀体,有轻六、重六、活五、反线等声腔。 

民间文化

汕尾地灵人杰,人文荟萃,舞狮、舞龙、钱鼓舞和坐唱等民俗深刻地反映了汕尾的民间风貌,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汕尾渔歌。 

旅游

获得荣誉

2020年6月30日,城区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12月,被授予”广东省双拥模范城(县)“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 >

2023年汕尾市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2024-11-04

汕尾市城区少数民族基本情况.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官网.2024-10-04

2024年汕尾市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2025-09-19

汕尾市城区概况.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2025-08-03

汕尾市城区概况.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2024-03-08

广东省汕尾市城区.博雅地名分享网.2024-03-08

北京运动翘楚体育用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