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邦达
来源:互联网

董邦达(1699年-1769年),字孚存、非闻,号东山,富阳区人,清代官员、书画家。董邦达与董源董其昌并称“三董”。

康熙五十一年(1712),董邦达以优异成绩考中秀才,后补为廪贡生。雍正十一年(1733),董邦达考中进士后选为庶吉士乾隆二年(1737),散馆后授编修之职,次年出任陕西省乡试主考官。乾隆五年(1740),董邦达得子董诰;翌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参与编纂《石渠宝笈》等典籍,受爱新觉罗·弘历召入内廷修书,历任中允、日讲起居注官至侍读学士,直南书房当值。乾隆十二年(1747),董邦达擢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乾隆十八年(1753),董邦达主持江西省乡试,逢黄河水患,便服查勘灾情赈济百姓,获乾隆帝赞许。乾隆二十七年(1762),董邦达升任工部尚书,后调任礼部尚书,旋复任工部尚书,赐紫禁城骑马殊荣。乾隆三十四年春,董邦达以病乞休,七月卒于家中,谥号“王鏊”。其墓位于富阳新桐乡包家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董邦达善书画,书法擅长篆隶,颇得古法。山水宗法元人,善用枯笔。他长年服务于宫廷,为乾隆时期著名的词臣书画家,参与《石渠宝笈》《秘殿珠林》《西清古鉴》等内府图书的编纂。

人物生平

董邦达(1696—1769年8月19日),字乎存,又字非闻,号东山,富阳区人,出身贫寒之家,自幼勤奋好学。五六岁时随祖父习字读书,七岁入私塾求学,十一岁已能撰写通顺文章。康熙五十一年(1712),他以优异成绩考中秀才,后补为廪贡生。

雍正元年(1723),二十八岁的董邦达以拔贡身份赴京参加朝考。启程时身无长物,仅携八个铜钱,所穿衣物亦由乡亲相赠。途中幸遇熟人搭船相助抵达北京。因未通过朝试,滞留京师以设馆授徒为生。其间得刑部尚书励廷仪赏识,被延请入府任西宾,并娶其夫人贴身使女为妻,得以安顿。为报知遇之恩,他协助处理公文并教导励氏子女。励廷仪遂举荐其以七品官衔于户部任职。雍正十一年(1733),近四十岁的董邦达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

乾隆二年(1737)散馆后授编修之职。次年出任陕西省乡试主考官。乾隆五年(1740),四十四岁时得子董诰。翌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彼时正参与编撰《石渠宝笈》《秘殿珠林》《西清古鉴》等典籍。因受爱新觉罗·弘历器重,奉召入内廷襄助修书事宜,历任中允、日讲起居注官、侍讲、侍读学士等职,并直南书房当值。乾隆十二年(1747)擢内阁学士礼部侍郎衔,后因母丧归籍守制,未满丧期即奉诏以素服返京任职,兼会试副总裁,实授礼部侍郎。乾隆十八年(1753)主持江西省乡试。适逢黄河决堤成灾,他在监试结束后卸去官服,着便装率随从翻山越岭查勘灾情、抚慰百姓,并奏请朝廷开设粥厂赈济灾民及组织灾后重建工作,其举措深获乾隆帝赞许。此后常随驾巡幸,先后担任殿试读卷官、经筵讲官、武会试总裁等职,历任吏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署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乾隆二十七年(1762),六十七岁的董邦达升任工部尚书,后调任礼部尚书,旋复回任工部尚书。因政绩卓著,获赐紫禁城骑马殊荣。

乾隆三十四年春以多病乞休,同年七月病逝于家中,朝廷依例赐祭,谥号“文”。其墓位于富阳新桐乡包家淇,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作品

董邦达参与编纂多种图书,包括《石渠宝籍》《秘殿珠琳》《西清古鉴》及《皇清文颖》(共一二四卷,刊印于1747年)。该《文颖》收录了1744年以前清代君臣的文章,其中皇帝作品占二十四卷,朝臣作品若干卷;其增订版《续编》共一六四卷,由其子董诰监修,于1810年刊行。

董邦达以绘画著称,为“三董”之一,另两位分别是十世纪的画家董源董其昌。他的山水画作数量众多且广受赞誉,部分作品获赵构题款。他还擅长篆书与隶书。其书画大多藏于内府,并被录入《石渠宝籍》及其续编。

以上参考资料: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董邦达具有双重身份--官员和画家。作为官员的董邦达,一生可谓仕途通达,荣耀万分。从董邦达的身世看,他是走的是科举之路,高中进士,身为朝廷命官,平日忙于公务,作画只能是董邦达的“副业”,因此他并不是一位职业画家。作为画家的董邦达,他又确实擅长此道,尤其以山水画闻名,是当时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其画风远师“元四家”,近学“清代四王”。他的山水画作品水墨疏淡,设色淡雅,用笔轻柔,皴法松秀,文人情趣极浓。董邦达的绘画艺术,亦誉满京华。当时,京城有一大官藏有黄公望7幅山水画,想请人仿作一幅,配成八幅,遍访京师名画家,不能如愿,后求助于董邦达,不日即成,挂在一起真假难辨。爱新觉罗·弘历特命他主持皇家画院,是“画中十哲”之,被誉为继董源董其昌之后的又一董氏大画家。

董邦达精于书法绘画,篆隶笔法古朴厚重,山水画师承元人风格,善用枯笔勾勒,气势雄浑独特。其作品备受京城权贵推崇,乾隆帝亦多次为其书画题跋。传世之作多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钓鱼台国宾馆一号楼及浙江省博物馆等机构。此外,他曾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腊月二十四日受邀至宗室爱新觉罗·敦敏府邸鉴赏书画,与《全本昆曲《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会晤。席间观赏了曹雪芹指导制作的精美风筝,品尝其烹制的佳肴“老蚌怀珠”,并目睹其在太平湖冰面放飞风筝的场景。董邦达对曹雪芹渊博学识与坚韧创作精神深表敬佩,尤其对其所著《南鹞北鸢考工志》予以高度评价,亲自为之题签作序。

后世纪念

董邦达其墓位于新桐乡新桐村包家淇自然村,筑于清代,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墓呈椭圆形,坐北朝南,三面环山,面对富春江,有爱新觉罗·弘历御制诗碑1通,石翁仲1对。2014年,富阳区人民政府对该墓进行全面维修。2019年底,董邦达董诰研究会在组织调查、考察和研讨的基础上,向有关部门提交了《关于完善提升董邦达墓的建议》,后得到了区委主要领导的批示。2022年,董邦达董诰研究会全程参与董邦达墓维护与环境提升工程,并积极建言献策。2023年,该墓整修完成。

参考资料 >

董邦达.故宫博物院.2025-10-11

解密川大图书馆镇馆之宝 乾隆初年用兵金川军用地图.四川省人民政府.2023-12-25

董邦达董诰研究会开展清明祭扫“二董”活动 .微信公众号.2025-10-08

北京运动翘楚体育用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