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禄
来源:互联网

马禄(1895年—1946年10月),字福山,青海省化隆县卡力岗人。

马禄自小参加哥老会,结识红帮哥老会首领王英,早期活跃于内蒙古自治区绥远一带。后到军阀马步芳、马步青部下,由传令兵逐步升任班长、排长、连长,直至团长、旅长、师长等要职。1935年,马禄率所部骑兵第一旅从河西开赴靖远县一带防守。1936年,他参与对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的堵截追杀。攻占倪家营镇(今张掖市境内)时,马禄俘获红30军参谋长黄鹄显,随后将其秘密放归延安市,为此受到马步青斥责。1937年,马禄奉命率领骑兵暂编第一师第二旅赴前线抗日。1939年春,马禄任骑兵第二师师长,驻守北同官(今铜川市)等地。在此期间,马禄与八路军和平相处,为八路军接济粮食、弹药,还先后接待了途经驻地返回延安的朱德、秦邦宪、林彪、贺龙等八路军领导。

1940年,马禄率部开赴绥德县驻防,途中与中共代表郭化若达成改道去绥德的协议,并向西安战区司令蒋鼎文请求取消开赴绥德的命令,之后毛泽东亲笔题写“抗日英雄”锦旗一面,赠送马禄。马禄部与八路军的友好往来,受到蒋介石的怀疑,不久,马禄便被马步芳解除骑二师师长职务。从此马禄隐居永登四渠村家中,从事生产,期间,他修建了一座四院的公馆,用名目繁多的方法侵夺农民财物。此外,他还自造土地契约,把农民的大片土地掠为己有。1946年10月,马禄因病去世。

马禄在四渠村生活期间,曾修筑享堂峡公路、创办四渠回民小学、修建鳌塔渠、兴修了水磨、新建清真寺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马禄出生于1895年,字福山,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卡力岗人。马禄原籍为藏民居住区。据传公元1750年,由于河州“花寺太爷”马来迟的劝化,卡力岗地区藏民改信伊斯兰教。所以,马禄能讲流利的安多地方藏语。

战斗经历

一路官升

马禄自小参加哥老会,结识红帮哥老会首领王英,早期活跃于内蒙古自治区绥远一带。后到军阀马步芳马步青部下,由传令兵至班长、排长、连长,直至团长、旅长、师长等要职。

对战红军

1935年,蒋介石得知工农红军要北上抗日,电令驻武威骑兵第五师师长马步青准备堵击,同时电令青海省马步芳调兵配合骑五师堵击红军西进。据此,马步青派遣所属骑兵第一旅(旅长马禄)、骑兵第二旅(旅长韩起录)、步兵旅(旅长祁明山),由骑五师参谋长马廷祥担任前线指挥官,先行开赴甘肃靖远县,防守沿河各要隘。1936年秋,红军北上抵达甘肃省靖远县集结,渡黄河进入河西地区。马禄作为马步青骑五师主力部下,全程参与作战。马部采用骑兵穷追的战术,使西进中国工农红军无法休整,即便如此,红军仍在靖远吴家川击败马部,并在一条山击毙其前线指挥官马廷祥。

马禄的骑五师残部退至武威市后,与青海马步芳派出的军队会合,共同商讨作战计划。随后,骑五师马禄、韩起录两个骑兵旅划归马步芳部下马元海指挥,开赴永昌、古浪等地继续围剿红军。马禄还参与了临泽倪家营镇的围攻,导致大批西进红军牺牲。不过,在倪家营子,马禄部魏珍团俘获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参谋长黄鹄显后,马禄与魏珍秘而不宣,以礼相待。二十多天后,他们给黄鹄显提供便服,秘密放行,助其回归延安市。此事被马步青知晓后,马步青严厉斥责马禄,最终却不了了之。战后,马禄将俘获的两百多名中国工农红军官兵编入自己部队,部分人还被授予排长、军医等职务。后来这些红军战士随马禄部东赴抗日前线,驻防洛川时,大部分人回归延安。

为逃兵求情

1937年4月,马步青骑五师师部从武威市送来约1200名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被俘人员,交驻防永登县的骑五师补充旅接收,组成步兵第三团,因士兵均为被俘红军,故被称为“红俘三团”。骑兵师第二旅旅长马禄从该团中挑选了200名被俘人员,前往陕北地区、洛川、潼关县临潼区等地参加抗日战争。“七七” 事变后,马禄在永登完成部队编制后,于1937年8月上旬提前出发。部队抵达兰州市时,甘肃省主席贺耀祖与各族各界民众在东教场举行欢迎和欢送大会,鼓舞了马禄部的士气。部队行至定西市,马禄得知第一旅旅长马元祥要在大操场处决六名逃兵,便亲自带领所属团、营长前往大操场,向马元祥下跪求情:“地方乡亲送子弟抗日,尕娃们远离家乡,有错该教育。还没见到日本人,先杀自己人不行,看在我们二旅的面子上,让尕娃们到抗日前线立功赎罪。”马元祥接受了马禄的劝告,对六名士兵作了鞭杖处理。

抗击日军

马禄率第二旅先行抵达咸阳市,随即派出部分骑兵小分队,从潼关县北渡黄河,前往晋南芮城一带奇袭驻运城市日军,保卫了潼关安全。随后他奉命清剿西荆公路龙驹寨一带由日本浪人和汉奸参与的白莲教匪徒,将千余匪徒全部消灭。1938年7月,马禄旅奉调前往开封市以东的兰封、商丘市地区,堵击西犯的日军,与日军展开战斗。之后奉命退守郑州市以西待命。期间,叛徒带领千余日伪军偷渡黄河,侵占河防七八个村寨,企图夺取洛阳市。马禄旅与另一支部队发起进攻,击毙日军三四百人、伪军近千人,收复了各村寨。1939年春,马禄部从郑州调往陕西耀县。武威马步青骑五军为其增补两个旅,组建暂编骑兵第二师,马禄任师长,驻守北同官(今铜川市)等地。在此期间,马禄与八路军和平相处,为八路军接济粮食、弹药,还先后接待了途经驻地返回延安市的朱德、秦邦宪、林彪、贺龙等八路军领导。

被解除职务

1940年,马禄部奉命开赴绥德县驻防,兵至鄜县东西茹子村时,被驻守该地的八路军阻挡。为避免冲突,八路军派出郭化若同志在洛川交口河与马禄谈判。郭化若向马禄递交周恩来信函一封,表示因河西往事,要马禄改道延川县去绥德。经过谈判,马禄接受了八路军建议,并派中校参谋白慕真携函去延安晋见毛泽东。马禄在信函中提到自己带部队奉命赴绥德,纯为防御日寇,对八路军无敌意,河西往事已成历史,现在希望团结抗日,为免却冲突,接受中国工农红军建议,决定改道延川。接着马禄报请西安战区司令蒋鼎文批准,取消开赴绥德县的命令。之后毛泽东亲笔题写“抗日英雄”锦旗一面,赠送马禄。马禄部与八路军的友好往来,受到蒋介石的怀疑,其曾派员到马禄部视察。不久,马禄便被马步芳解除骑二师师长职务。从此马禄隐居永登四渠村家中,从事生产,虔诚信奉宗教。

剥削农民

1930年,在马禄任职旅长期间,就看中了永登县大通河西岸绿树成阴,山川明秀的四渠村,并着手进行了经营,解职后的马禄便在这里安下家。享有种种特权的马禄,住进四渠村后,修建了一座四院的公馆,包括大小楼房四座,房屋108间,马棚40间,草房20间。同时广置田园和生产工具,拥有水地400多亩,皮车20多辆,铁轮大车15辆,骡马100多头,犏牛奶牛20多头,使用长工20多人,他对当地农民除实行地租剥削外,还用名目繁多的方法侵掠农民财物。此外,他还自造“东起大河沿,西至卧虎坪,南至大冰沟,北至龙王沟”的土地契约,把农民的大片土地掠为己有。

因病去世

1946年10月,马禄病逝于永登县河桥镇四渠村。

主要成就

修筑享堂峡公路

享堂峡位于窑街之南,距四渠不远,为四渠通往海石湾镇青海省的必经之地。这里峰峦壁立,石山陡峭,山下是汹涌澎湃的大通河。山上是崎岖坎坷小路,仅容单人通过,尤其是石碣子、阎王砭、狮子头等处,稍有不慎就会跌落下去,粉身碎骨。马禄于1935年捐资动员人民劈山开石,修建起这条15公里长的简易公路,不仅人畜可以安然通过,且可通行大车,便利了八宝川的交通。为此,当地人民在路口竖有“流芳百世,福山修”的石碑一块。马禄为了便利四渠的水上交通,还在流经四渠的大通河上购置了渡船一只,使东西两岸畅通无阻。

创办四渠回民小学

四渠多回族,文化教育素不发达,马禄于1931年主持修建起四渠初级小学,有教室4座,当年有教员2人,学生有100多人,其中回民学生20多人,该校为每个学生缝制校服一套。这所学校是八宝川最早兴办的回民学校。

修建鳌塔渠

为了发展四渠村农业生产,马禄大力兴办水利事业。原有水渠是清代时修建的,渠首地势较高,以后大通河河床下降,河水引不进来。马禄将原渠改线重建,到主卜为止,全长12公里,于1938年完工通水,将四渠及其附近的土地变为水浇地,共可灌溉4000多亩。

兴修了水磨

四渠盛产粮食,以往这里农民在粮食收获后,只是用石磨加工,人推畜拉,很不方便。马禄占用鳌塔地主高全三的河滩地,修了一座水磨。

新建清真寺

马禄针对四渠附近多回族的特点,先后在四渠和七里村兴修了两座清真寺,便利了当地回民的宗教活动。

亲属关系

个人生活

马禄的儿子叫马秉彦,1941年,马禄驻兵洛川,年已48岁时,四太太饶国香生下了马秉彦,为此,马禄大摆宴席,款待官兵,其亲朋好友不远千里赶来祝贺。其中,就有蒋经国,代表他父亲蒋介石来到洛川,借此与马禄师长进行了时局和抗日等谈话。

马禄的妻子穆正清是马秉彦的大妈。她是一位生在内蒙的大家闺秀,长得眉清目秀,是一位改归了伊斯兰教汉族女子。她拉扯大了马禄的二太太、三太太分别生下的两女儿和四太太生下的唯一的一个儿子。据说,马禄师长的二太太和三太太相继去世在西安市等行军路上,是穆正清及时地把两个失去母亲的孩子收养在自己身边的,一直待如亲生。马秉彦的生母饶国香是一位被俘的西路军红军战士,后皈依伊斯兰教,取名马奴给牙,成为马禄的四太太之后,穆正清不仅没有丝毫的妒忌,还常常跟她聊天,拉家常,成为她在孤独时刻的贴心姐妹。

解放后,马禄家的财产和土地被没收,一进四院的公馆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即被土改、分解、拆除。两个女儿远嫁离开村庄,马秉彦后来出逃、招工走出村庄,穆正清住到1959年,后来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去世。1944年,四太太饶国香因病早逝。其时,马秉彦才三岁。

马禄的弟弟马祯,出生于1902年,少将回族,青海化隆人。1943年1月任暂编骑兵第2师副师长,1945年冬任骑兵第8师副师长,1946年4月任青海省同仁县县长,1949年8月任新编步兵军新编1师师长,9月受中共感召解散部队回到家乡永登县河桥四渠村务农,1970年病逝于永登四渠村。

所获荣誉

毛泽东亲笔题写“抗日英雄”锦旗一面,赠送马禄。

人物评价

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上,产生过不少这样的显赫人物。他们一方面从地主阶级利益和自己的政治地位出发,对封建统治阶级忠心耿耿,竭心尽力,对人民的反抗则残暴镇压,不遗余力;另一方面,从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出发,对外国侵略者又能挺身而出,坚决抵抗。马禄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永登史话》评)

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全民抗战思想的影响,青海省暂编骑兵师等部队中的各族儿女投身抗战,奋勇杀敌,血洒疆场,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展现出了青海儿女大无畏的英勇气概,涌现出了马禄、马登云等抗日救国的杰出人物。(青海日报评)

后世纪念

1946年10月,马禄逝世,之后他的妻子穆正清和儿子马秉彦在墓前树立了一块墓碑。一面是国民党党旗和“流芳百世”几个大字,另一面则是其生平事迹。梁启超墓内容如下:

夫君福山墓志碑:

夫君讳禄,字福山,青海化隆人。年少壮慨然从戎,以戡乱救国为己任,青海省先主席阁臣目为将才,颇器重之。后子香主席以君屡建奇功,倚如股肱,当民二七年抗日事急,调君陕北地区,时君任骑一旅旅长之职,征战有功,连年献捷。于民二七年,中央委骑二师师长之职。适日本降后,而君以尽忠党国,又冒霜露,积劳成疾,至三十五年乞欲归里,休养数月以疾终,时君五十二岁。生子一、女三,以续奉祀也。

妻穆正清 子秉彦

民国三十八年五月吉日

后来因为国民党党旗在新中国的不合时宜,不等文革就被砸碎,砾石被扔进了大通河,早已不留任何痕迹,碑文记载在了兰州地方史志《兰州回民与伊斯兰教》之中。

参考资料 >

..2025-10-10

抗战时期党在青海的历史成就与现实启示.今日头条.2025-10-10

北京运动翘楚体育用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