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白兹格
来源:互联网

埃里克·白兹格(外文名:Eric Betzig),1960年1月13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美国神经科学家、发明家、应用物理学家。他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教授、尤金·D·康明斯实验物理学主席讲席教授、珍妮莉亚研究园区高级研究员以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其主要研究生物物理学。

1983年,埃里克·白兹格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学位。1988年,其在纽约州伊萨卡市的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进入位于新泽西州默里山的AT&T贝尔实验室工作。1993年,其首次在环境条件下对单个荧光分子进行成像,并将其位置精度提高到光波长的1/40以内。随后,他在父亲的安娜堡机器公司担任研发副总裁。在商业上遭遇挫折后,他重返科学界,在自己的公司从事研究工作。2000年左右,埃里克·白兹格和 William E. Moerner发明了一种利用光来控制单个分子荧光的方法,通过组合不同分子被激活的图像,从而获得超高分辨率的图像。2006年,埃里克·白兹格和其他三个科研小组几乎同时发表了他们提高显微镜分辨率的科研成果,其中白兹格团队的论文发表于《科学》杂志。

埃里克·白兹格的主要贡献是研发了用于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的光学成像工具。2014年,其因研制出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15年,埃里克·白兹格被评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并于同年获得美国科学促进会纽科姆·克利夫兰奖。其夫人吉娜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友,现为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珍妮研究所研究组负责人,从事光学技术的开发及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60年1月13日,埃里克·白兹格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他最初在帕萨迪纳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物理学。1983年,其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学位。随后,埃里克·白兹格前往康奈尔大学读书,他的论文涉及近场光学的开发——首个突破光学显微镜衍射障碍的方法。1988年,其在纽约州伊萨卡市的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埃里克·白兹格在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位于新泽西州默里山的AT&T贝尔实验室工作。在那里他探索了许多应用,包括高密度数据存储、半导体光谱学和细胞超分辨率荧光成像。1993年,其首次在环境条件下对单个荧光分子进行成像,并将其位置精度提高到光波长的1/40以内。

随后,他在父亲的安娜堡机器公司担任研发副总裁,开发一种基于电液混合驱动和自适应控制算法的高速运动控制技术。该技术在商业上的失败让埃里克·白兹格没了工作。在商业上遭遇挫折后,他重返科学界,在自己的公司从事研究工作。1995年,埃里克·白兹格提出了光激活定位显微术(Photoactive Localization Microscopy,PALM)的思路,他的想法是控制荧光分子,每次只让少量几个荧光分子发光,用电荷耦合元件(CCD)记录并拟合每个荧光分子像的中心位置,以时间来换空间,将多次观察得到的位置信息整合起来得到完整的图像。他的这篇论文《Proposed Method for Molecular Optical Imaging》发表在1995年的《光学通讯杂志》。

2000年左右,埃里克·白兹格和 William E. Moerner发明了一种利用光来控制单个分子荧光的方法,通过组合不同分子被激活的图像,从而获得超高分辨率的图像。自2005年以来,埃里克·白兹格一直在弗吉尼亚州阿什本市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珍妮莉亚农场研究园区工作。2006年,埃里克·白兹格和其他三个科研小组几乎同时发表了他们提高显微镜分辨率的科研成果,其中白兹格团队的论文发表于《科学》杂志。

2015年,埃里克·白兹格被评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并于同年获得美国科学促进会纽科姆·克利夫兰奖。2016年3月28日,埃里克·白兹格及夫人吉娜来中国科技技术大学访问。

研究方向

埃里克·白兹格主要研究生物物理学。

主要成就

埃里克·白兹格在康奈尔大学的博士论文以及随后在AT&T贝尔实验室的工作涉及近场光学——超分辨率显微镜的早期形式——的开发。他和朋友哈拉尔德·赫斯在自家客厅里制造出了第一台超分辨率单分子定位显微镜,随后,埃里克·白兹格继续开发新的成像工具来辅助生物发现,包括相关超分辨率荧光和电子显微镜、使用非衍射光片对生物系统进行 4D 动态成像,以及自适应光学显微镜以在异常多细胞标本深处恢复最佳成像性能。

相关论文

社会任职

家庭关系

埃里克·白兹格的妻子吉娜1995年从蚌埠市一中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学习,此后她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界面非线性光谱、生物成像,又与埃里克·白兹格博士一起研究生物体内的脑部成像技术。现为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珍妮研究所研究组负责人。

获得荣誉

人物评价

白茨格、赫尔和莫纳将已知的技术推至极限,最早探测到凝聚态体系中的单个荧光分子,利用荧光分子的开关效应,加上物理教科书上的受激辐射原理和数据分析中常用的拟合定位方法,绕开了这个似乎不能突破的极限。他们将光学显微技术带入到纳米尺度,引发了常温下活体生物学研究的又一场革命。(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李明评)

参考资料 >

物理学.官网.2025-10-15

埃里克·贝齐格.官网.2025-10-15

窥探纳米世界三科学家获奖.京华时报.2025-10-15

他曾放弃科研10年,“不懂化学却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视频.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 港澳台办公室 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办公室.2025-10-15

美德3人获2014诺贝尔化学奖 华裔化学家未有斩获.央视国际.2025-10-15

Eric Betzig.Eric Betzig.2025-10-15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Eric Betzig访问中国科大.中国科大.2025-10-15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Eric Betzig博士与吉娜博士访问我校并作精彩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2025-10-15

社会任职.官网.2025-10-15

【新安晚报】诺奖得主做过全职爸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2025-10-15

北京运动翘楚体育用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