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钝头蛇(拉丁学名:Pareas chinensis),又名钝头蛇,是钝头蛇科钝头蛇属的小型无毒蛇,由Barbour于1912年命名。
中国钝头蛇全长约600mm,头大,头颈区分明显,鼻孔位于前后鼻鳞之间,眼大,瞳孔直立椭圆形,吻端钝,躯干侧扁。背面浅黄棕色或棕褐色,其上散以细黑色点,彼此缀连成横纹或网纹;腹面浅黄色,散以黑褐色点斑。中国钝头蛇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浙江省、贵州省、江西省、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四川省等地,生活于山区、耕地、茶园或溪流附近。其以食蜗牛、蛞蝓为主,卵生。
2022年,中国钝头蛇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2023年6月26日,其被列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钝头蛇肉可药用,具有祛类风湿性关节炎、通经络、定惊抽、强腰膝等功能。
命名
1912年,中国钝头蛇由Barbour命名。
形态特征
中国钝头蛇全长约600mm,为小型无毒蛇。头大,头颈区分明显,鼻孔位于前后鼻鳞之间,吻端钝,躯干侧扁。背面浅黄棕色或棕褐色,其上散以细黑色点,彼此缀连成横纹或网纹;腹面浅黄色,散以黑褐色点斑。颊鳞1枚,不入眶或仅尖端入眶;眶前、后鳞各1枚,眶下鳞1枚。眼大,瞳孔直立椭圆形。前额鳞2枚,后额鳞3枚。上唇鳞7~9枚,不入眶,由前向后依次增大,最后1枚最长;下唇鳞7~9枚,前4枚切前额片,颌片3对,第1对长大于宽。背鳞通身15行,平滑或中央3行起微棱,脊鳞略扩大;腹鳞雄性169~186枚,雌性166~192枚。肛鳞完整,尾下鳞双行,雄蛇65~84对,雌蛇56~82对。
分布范围
中国钝头蛇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浙江省、贵州省(赤水市、江口、兴义、安龙、雷山县)、江西省、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安徽省(青阳县、歙县、黄山市、霍山、潜山、休宁)等地。
栖息环境
中国钝头蛇生活于山区、耕地、茶裸地或溪流附近,可活动于耕地或攀爬于灌木上。
生活习性
中国钝头蛇以食蜗牛、蛞蝓为主,偶食小鱼。
繁殖
中国钝头蛇卵生,5~6月剖检雌蛇成体,见怀卵5~9枚。
物种保护
2020年,中国钝头蛇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2022年,中国钝头蛇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2023年6月26日,中国钝头蛇被列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药用价值
药用部位
全体(蛇肉)
性味功能
祛类风湿性关节炎,通经络,定惊抽,强腰膝。用于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筋脉抽搐,湿痹不仁,骨节疼痛。
蜕下的表皮膜(蛇蜕):咸、干平。祛风,定惊,解毒,退翳。用于小儿凉风,抽搐肌肉痉挛,角膜出翳,喉痹,瘙痒症。
胆(蛇胆):甘、微苦,凉。清热解毒,化痰镇痉。用于小儿风热咳喘,痰热惊厥,急性风湿关节痛。
参考资料 >
Pareas chinensis.iucnredlist.2025-10-17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5-10-17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5-10-21
Browse taxonomic tree.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5-10-17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脊椎动物卷(2020) .生态环境部.202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