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1680年8月19日—1730年5月18日)是清朝宗室,康熙帝第七子。雍正帝胤禛即位后,为避名讳,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讳“胤”字,而改为“允”字排行,又作“允祐”。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七月二十五日子时,爱新觉罗·胤祐出生,身体有残疾,生母为庶妃戴佳氏。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爱新觉罗·胤祐被封多罗贝勒。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爱新觉罗·胤祐晋淳郡王。康熙五十七年十月,贝勒延信出兵平定西藏自治区,让他接管正蓝三旗(满、蒙、汉)事务。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爱新觉罗·胤祐晋淳亲王。雍正八年(1730年)四月初二日,爱新觉罗·胤祐卒,年51岁,谥曰度。雍正命人刻碑记功,诏褒其“敬顺小心,安分守己”之秉性。
爱新觉罗·胤祐有八首诗歌作品,见《熙朝雅颂集》。
人物生平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七月二十五日子时,爱新觉罗·胤祐出生,为康熙帝第七子生母为庶妃戴佳氏。身体有残疾。
爱新觉罗·胤祐长到十七岁,赶上康熙统兵平定噶尔丹叛乱,他和五哥爱新觉罗·胤祺从征,康熙还让他带领镶黄旗大营。数年后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十月封淳郡王。康熙五十七年十月,贝勒延信出兵平定西藏自治区,让他接管正蓝三旗(满、蒙、汉)事务。
雍正上台前后,诸兄弟明争暗斗,唯独爱新觉罗·胤祐做事 “敬顺小心”在雍正眼里是 “安分守己” 的弟弟。雍正帝胤禛即位后,为避名讳,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讳“胤”字,而改为“允”字排行,又作“允祐”。
及至雍正元年(1723),爱新觉罗·胤祐晋封亲王。由于允祐与三哥爱新觉罗·胤祉工于书法,雍正还委派他们书写清景陵(即康熙陵)碑额。雍正五年其长子弘曙缘事被革去世子,对他有一定刺激。雍正八年(1730)四月初二日,新觉罗·胤祐辞世,享年五十一岁。《易州志》卷首记载,雍正帝选好的陵址 “灵秀之气博厚且大,遂流布旁衍”,“可宪皇帝至仁如天,友于性成”,遂把距陵区不远的神石庄吉穴赏给了七弟新觉罗·胤祐。王爷坟所在的北福地,估计最初称北府坟地。
主要作品
爱新觉罗·胤祐有诗歌作品,见《熙朝雅颂集》。
独坐黄昏后,遥闻玉漏声。正当云影散,忽见月华明。风阙光逾净,龙楼色更清。为因新雨好,亦爱晚来晴。
四面垂阴覆绿杨,深深庭院昼方长。半床古帖从容赏,一缕清烟自在香。卷幔不知炎日苦,披襟正值午风凉。闲来一望无穷趣,帘外山光接水光。
好风应候自南方,习习吹来殿阁凉。苑外每垂杨柳绿,水边时送芰荷香。消将暑气都应尽,解却烦心顿已忘。长日飘飘人自得,远天不觉又斜阳。
佳辰又喜逢深夏,是处园林带早凉。岸外绿杨垂似带,枝间好鸟啭如簧。人家共被熏风远,物类齐欣化日长。岁岁年年依膝下,晨昏咫尺接恩光。
迢遥一望郁苍苍,烟霭云岚带瑞光。万代共瞻先泽远,一人亲展孝思长。山前细听箫韶奏,松下时陈俎豆香。尽仰发祥来此地,自今永世卜遐昌。
桃花古寺接崔嵬,郁郁烟云带晓开。塞外新瞻行殿耸,天边常喜翠华来。人过池影冰初合,僧诵经声日几回。处处太平风景好,宸游独幸得追陪。
晓入天街夜未阑,遥瞻瑞色满朝端。辉煌银烛连星灿,缥缈红云带露看。仗下龙旗纷五色,殿前鹭序集千官。太平圣主垂裳日,拜舞呼嵩万国欢。
灵台方寸即良田,家法新从圣主传。贻向本支千百世,耕耘岁岁是丰年。
墓地
易县清西陵南,隔着两座华盖山,神石庄村乡北福地村的东南,原有一座清代的王爷坟。这就是被雍正帝誉为 “安分守己” 的淳度亲王允祐的墓地。
爱新觉罗·胤祐的坟地占地百亩,是坐南朝北的倒座坟。坟地由两道虎皮石石墙包围,没挖月牙河和建神桥,应挖月牙河的位置上栽有一片松树为主的树林。南行即是一座碑楼,内立驮龙碑一方。前行即是宫门三间,与抹红的砖墙相连。进院是享殿五间,享殿两边各有梨树两株,这是其它王爷坟所没有的。享殿后边还有一道紫墙,与琉璃大高玄殿相接。进三座门即见大宝顶一座,高五、六米,下设须弥座。地宫是汉白玉券,两扇石门,石床上停灵两口。大宝顶后边即半圆形的大墙。这里的守陵户是赵、李两性,李家人多,清末担任护卫章京的是李一亭。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村里打过十一个门牌,当时有十三户人家。每年清明节前,李家、赵家都把坟地的里里外外打扫干净,等候府里来人祭扫。一般都是北京城甲的梁公府的 “管事的” 叶宝成代为办理,在李家住上几天。
辛亥革命后,镇国公溥堃来到到北福地,将树木卖到了石家庄市,建筑上的砖瓦石片卖给了本村。镇国公溥堃去世的第二年,即一九三三年农历四月初一日,村里人大都到神石庄村观音庙听戏,第二天早上有人见墙圈后边多出一堆土,才发现失盗。日伪时期,两道大墙圈被拆除。王爷坟遗址一直保存到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驮龙碑和大宝顶被炸毁。如今,北福地村仅存王爷坟的地宫、石门而已。
人物关系
祖辈
家庭
第一代— 爱新觉罗·胤祐
第二代—爱新觉罗·弘曙:爱新觉罗·胤祐第一子,雍正帝元年(公元1723年)封世子,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因事革爵。
第二代— 爱新觉罗·弘:爱新觉罗·胤祐第二子,爱新觉罗·弘历八年(公元1743年)封辅国将军,同年卒。
第二代—爱新觉罗·弘暻:爱新觉罗·胤祐第六子,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封世子,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袭淳郡王,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谥曰慎。
第二代— 爱新觉罗·弘泰:爱新觉罗·胤祐第七子,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封三等奉国将军,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薨,谥曰慎。
第三代— 爱新觉罗氏永:爱新觉罗·弘晫第二子,爱新觉罗·弘历九年(公元1744年)袭奉国将军,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卒。
第三代— 爱新觉罗氏永庄:爱新觉罗·弘晫第三子,爱新觉罗·弘历十八年(公元1753年)袭奉恩将军,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因病告退。
第三代—爱新觉罗·永鋆[yún]:爱新觉罗·弘暻第八子,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袭贝勒,爱新觉罗·颙琰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卒。
第四代— 爱新觉罗·绵清:爱新觉罗·永鋆第二子,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封一等辅国将军,爱新觉罗·旻宁元年(公元1821年)袭贝子,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卒。
第四代— 爱新觉罗·绵:爱新觉罗·永鋆第三子,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封一等辅国将军,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卒,无子嗣。
第四代— 爱新觉罗·绵:爱新觉罗·永鋆第五子,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封奉恩将军,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卒。
第四代— 爱新觉罗·绵:爱新觉罗·永鋆第六子,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封奉恩将军,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卒。
第四代— 爱新觉罗·绵淑:爱新觉罗·永鋆第七子,爱新觉罗·旻宁六年(公元1826年)封奉恩将军,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卒。
第五代— 爱新觉罗·奕梁:爱新觉罗·绵清第四子,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封三等镇国将军,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袭镇国公,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加贝子衔,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卒。
第五代— 爱新觉罗·奕权:爱新觉罗·绵清第五子,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封二等辅国将军,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卒,无子嗣。
第五代— 爱新觉罗·奕榕:爱新觉罗·绵清第六子,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封奉恩将军,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因事革退。
第五代— 爱新觉罗·奕枫:爱新觉罗·绵清第十二子,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封奉国将军,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卒。
第五代— 爱新觉罗氏奕槛:爱新觉罗·绵洵第一子,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封奉恩将军,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卒。
第五代— 爱新觉罗·奕梅:爱新觉罗·绵瀞第一子,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封奉恩将军,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因事革退。
第五代— 爱新觉罗·奕桦:爱新觉罗·绵淑第一子,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封奉恩将军,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因事革退。
第六代— 爱新觉罗·载㷇[guài]:爱新觉罗·奕梁第六子,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袭镇国公,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卒。
第六代— 爱新觉罗氏载炜:爱新觉罗·奕枫第三子,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袭奉恩将军,后事不详。
第六代— 爱新觉罗·载煜:爱新觉罗·奕槛第一子,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袭奉恩将军,后事不详。
第七代— 爱新觉罗·溥[pǔ]:爱新觉罗·载㷇子,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袭镇国公,后事不详。
兄妹堂属亲戚
艺术形象
参考资料 >
爱新觉罗·胤祐.北京市-东城区人物.2025-10-08
清史稿本纪九世宗本纪.识典古籍.2025-10-10
【雍正即位之谜】.故宫博物院.2025-10-11
刺虎 第1集(“演员表”爱新觉罗·胤祐的扮演者见49:02左右).优酷视频.2025-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