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嘴金线(拉丁学名:Sinocyclocheilus anatirostris),别名白胡子鱼、玻璃鱼,为鲤科金线鲃属的鱼类,是中国所发现的个旧盲条鳅中数量较多的一个物种。其栖息在广西乐业县岩溶地下河里。
鸭嘴金线鲃体延长,侧扁。头尖,吻平扁如鸭嘴状,极度前突;吻后急剧隆起,额骨后方形成一对小圆突,前端有小嵴。眼仅有痕迹或极小为额骨遮盖。鼻孔近吻端,远离盲眼。口亚下位,呈马蹄形,上颌末端稍过鼻孔的垂直线。唇较薄,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向前伸达颏部,左右不相连。须2对,体裸露无鳞。侧线较发达,背鳍外缘平截或微凸,末根不分枝鳍条较粗硬,后缘具锯齿,末端柔软分节;其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距吻端较尾鳍基为远。胸鳍较尖长,后伸达到或超过腹鳍起点。腹鳍后伸不达肛门。臀鳍紧接肛门之后,距腹鳍起点较尾鳍基为近。尾鳍深分叉。鳃耙片状,呈三角形,排列稀疏。下咽齿顶端尖而钩状。鳔2室,前室粗短,卵圆形,后室细长,呈管状。
鸭嘴金线鲃属于杂食性鱼类,以植物和水生昆虫为食。鸭嘴金线鲃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被列为VU物种。
名称由来
鸭嘴金线鲃由于长期生存于黑暗的洞内,眼睛在千百万年间的进化中逐渐消失,身体也呈半透明或透明状,因此又有白胡子鱼、玻璃鱼之称。
形态特征
鸭嘴金线鲃体延长,侧扁。头尖,吻平扁如鸭嘴状,极度前突;吻后急剧隆起,额骨后方形成一对小圆突,前端有小嵴。眼仅有痕迹或极小为额骨遮盖,后上位,在小圆突下方。鼻孔近吻端,远离盲眼。口亚下位,呈马蹄形,上颌末端稍过鼻孔的垂直线。唇较薄,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向前伸达颏部,左右不相连。须2对,吻须和口角须约等长。鳃盖膜向前延伸至翼骨下方连于峡部,间隙甚小;鳃孔上角与盲眼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体裸露无鳞,仅一尾标本尾柄处有少许零星分布的极薄而细小的鳞片。侧线较发达,几平直延伸至尾鳍基中央,侧线管分别贯穿菱形的皮褶,有的个体有侧线鳞。
鸭嘴金线鲃背鳍外缘平截或微凸,末根不分枝鳍条较粗硬,后缘具锯齿,末端柔软分节;其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距吻端较尾鳍基为远。胸鳍较尖长,后伸达到或超过腹鳍起点。腹鳍后伸不达肛门。臀鳍紧接肛门之后,距腹鳍起点较尾鳍基为近。尾鳍深分叉。
鸭嘴金线鲃鳃耙片状,呈三角形,排列稀疏。下咽齿顶端尖而钩状。鳔2室,前室粗短,卵圆形,后室细长,呈管状。
栖息环境
鸭嘴金线鲃栖息在广西乐业县岩溶地下河里。东经106°26′-106°35′,北纬24°40′-25°00′,该地域位于云贵高原南缘的斜坡地带,海拔800-1600米,地貌上明显分为岩溶地貌和侵蚀地貌。暗河从廿田乡起至达坡寨升出地表变成明流,后又入伏流洞转入地下河至幼平乡百浪村出口变为明流注入红水河。干流全长64.2千米,地下河水埋深达200米左右。
分布范围
生活习性
鸭嘴金线鲃终年生活在溶洞水体里,仅在丰水期出没于溶洞口,6-8月为广西乐业县雨季,雨水通过地表经流将外源性营养物质和饵料生物经裂隙带入地下河,为该种鱼类提供了一定的食物基础,鸭嘴金线鲃属杂食性鱼类,以植物和水生昆虫为食。
饲养方式
1993年9月捕获鸭嘴金线鲃数尾活体标本饲养于水族箱中,只投喂寡毛类底栖动物。
物种保护
鸭嘴金线鲃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被列为VU物种。
参考资料 >
鸭嘴金线鲃.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2-03
Gibbibarbus anatirostris Lin et Luo.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2-03
没有眼睛的鱼您见过吗?今天18点档,来CCTV-1《动物来啦》一睹鸭嘴金线鲃真容!.央视一套.2024-12-09
鸭嘴金线鲃.物种2000官网.2025-02-03
鸭嘴金线鲃.中国生物志库.2025-02-03
鸭嘴金线鲃.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5-02-03
鸭嘴金线鲃.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5-02-03
Sinocyclocheilus anatirostris.iucnredlist官网.2025-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