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科
来源:互联网

蜥蜴科(Lacertidae),爬行纲有鳞目下的一科,主要分布在除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岛塞舌尔群岛之外的非洲、欧洲亚洲及其邻近岛屿,生活于森林、草原、荒漠和平原等各种不同生境。该科已知有43属357种。

蜥蜴科多体形细长,头顶具对称大鳞。体背被有起强棱的大鳞或粒鳞。腹鳞方形,纵横成行。眼睑发达,瞳孔圆形。多数种类鼓膜裸露。舌薄而窄长,舌前端有深缺刻,舌面具有成排的倒“V”形鳞状乳突。侧生齿。具有不发达的眶后弓及颞弓。尾长而易断,亦易再生。四肢发达。具股窝或鼠蹊窝。蜥蜴科多地面活动,穴居地下,也有少数种类具攀爬灌木或树干的能力,多昼出夜伏,以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来源。母蜥常有埋蛋的行为,雄蜥于繁殖季节常出现色彩鲜艳的“婚色”,基本都是卵生,少数分布在高纬度、高海拔的蜥种营卵胎生

蜥蜴科麻蜥属(Eremias)、草蜥属(Takydromus)部分物种干燥后可全体入药,具有活血祛痰、消瘿散结、解毒镇静等功效。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蜥蜴科有5种被列为极危(CR),24种被列为濒危(EN),6种被列为易危(VU),23种被列为近危(NT)。

演化

蜥蜴科(Lacertidae)隶属于蜥蜴亚目(石龙子亚目)。最早的蜥蜴亚目化石见于一亿八千万年前的三叠纪末期的地层中。一般认为蜥蜴类在三迭纪早期已从始鳄类演化出来,原蜥蜴(Prolacerta)可能是它的直系祖先。到侏罗纪已演化出各种不同类型的蜥蜴动物。对世界现存蜥蜴类的分科,Halliday分为16科,鬣蜥科壁虎科一般被认为是最原始的类群;石龙子科双足蜥科有共同的祖先,且与蜥蜴科亲缘关系较近。2007年,阿诺德(Arnold)、阿里巴斯(Arribas)和卡兰萨(Carranza)发表了关于蜥蜴科分类的新研究《古北界与东洋界蜥蜴族(鳞龙目:蜥蜴科:蜥蜴亚科)系统学研究及八个新属描述》。该研究基于脱氧核糖核酸测序技术,将蜥蜴属拆分为多个新属。2014年,爬行纲数据库确认了2009年所列的大部分变更,但存在以下例外:新增属名Congolacerta,用于收录来自中非和东非的两个新描述物种Austrolacerta rupicola已被一位权威学者归入新属Vhembelacerta。

分类

该科已知有357种,隶43属。中国蜥蜴科动物共有4属34种包括麻蜥属、蜥蜴属、草蜥属、胎蜥属。

形态特征

蜥蜴科体形修长匀称。头部锥形,头顶具对称大鳞,与体部分界明显;吻尖;眼中等大,有发达的活动性眼睑,少数种类于下眼睑上具半透明的睑窗(transparent disc),瞳孔圆形;耳孔显露。舌长而薄,前端分岔或具深缺刻,舌面覆有鳞状乳突或“A”形横褶。两颌具侧生齿,有时腭部亦有细齿。喉部通常有领围。四肢发达,指、趾5枚。尾长似鞭,有自残能力而易折断,再生力强。头背有对称排列的大鳞,体背被棱鳞或平滑的粒鳞;腹鳞较大,大多呈方形或矩形,纵横有序,排列成行;尾鳞轮生成环。有股孔或鼠蹊孔。

分布与栖息

分布范围

蜥蜴科广泛分布于旧大陆,在除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岛塞舌尔群岛之外的非洲、欧洲亚洲及其邻近岛屿,其中尤以非洲的种类最多。分布区向北可伸入北极圈内,往东抵达萨哈林岛和日本,南到婆罗洲、爪哇、苏门答腊岛斯里兰卡等地。中国除西藏自治区外,各省、自治区均有分布。

栖息环境

蜥蜴科生活于森林、草原、荒漠和平原等各种不同生境,包括开阔地、草丛中、树林下、荒山坡、沙土岗等地。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蜥蜴科除了一部分生活在沙漠或平原之外,很多都有领域行为。多地面活动,穴居地下,也有少数种类具攀爬灌木或树干的能力,多昼出夜伏。如麻蜥属丽斑麻蜥活动范围不大,洞口扁圆形;洞道短小狭窄,全长20-30cm,终于盲端。

食性特征

蜥蜴科以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源。有些在岛屿生活的正蜥属的种类,也吃一些成熟的果实和种子。

繁殖特征

蜥蜴类的泄殖肛腔以皱褶分为三部:一为粪道,大肠开口于此;二为泄殖道,尿、精液或卵子由此排出;三为肛道,是最后部分,以横裂状的泄殖肛孔开口于体外,雄体的交接器亦由此外伸。交接器一对,管状,位于泄殖肛腔后角外侧,在尾基两侧形成椭圆形突起,但以此去鉴别雌雄是不大可靠的。交配时只用一侧的交接器,其内壁翻出体外,插入雌体的泄殖肛腔,进行体内受精。蜥蜴科的蜥蜴基本都是卵生,少数分布在高纬度、高海拔的蜥种营卵胎生。母蜥常有埋蛋的行为,雄蜥于繁殖季节常出现色彩鲜艳的“婚色”。卵壳多为革质,但亦有含钙质的(壁虎属双足蜥属)。胚胎具有钙质卵齿筋骨草,除铅山壁虎有一对外,其他种类都只有一个,为孵出时破壳之用,出壳后不久即行脱落。有几种蜥蜴是营孤雌生殖的三倍体全雌性种,它们是两倍体的两性亲种之间的杂交产物。子代中不发生交配现象,在隔离条件下孵化后饲养的三倍体雌性在成热后会产下能育的卵。

保护现状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蜥蜴科有5种物种被列为极危(CR)物种,24种列为濒危(EN)物种,6种列为易危(VU)物种,23种列为近危(NT)物种。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蜥蜴科网纹麻蜥(Eremias grammica)被列为易危(VU)物种,恒春草蜥(Takydromus sauteri)、峨眉鱊草蜥(峨嵋地蜥) (Takydromus intermedius(Platyplacopus intermedius))被列为近危(NT)物种,崇安草蜥(崇安地蜥)(Takydromus sylvaticus(Platyplacopus sylvaticus))被列为濒危(EN)物种。2019年11月,蜥蜴科(Lacertidae)瓜罗蜥属(Gallotia)物种辛氏蜥(Gallotia simonyi)下利氏壁蜥(Podarcis lilfordi )和依比兹壁蜥(Podarcis pityusensis)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

价值用途

中药价值

蜥蜴科麻蜥属(Eremias)物种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山地麻蜥(Eremias brenchleyi)、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干燥后可全体入药,归肝、肺经,具有活血祛痰、消瘿散结、解毒镇静之功效。主治骨折淋巴结结核、咳嗽、癫痫等。草蜥属物种黑龙江草蜥(Takydromus amurensis)、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南草蜥眼斑亚种(Takydromus sexlineatus ocellatus)干燥后可全体入药,具有祛风、除湿、止痛之功效,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痛。白条草蜥(Takydromus wolteri)归心、肺、肝、肾经。具有活血祛淤、消瘿散结、清热解毒、安神镇静之功效。主治跌打骨折、瘿瘤、癥痕、淋巴结结核、痰核、肺热咳嗽、癫痫等。

实验动物

在教学中蜥蜴常作为爬行纲的实验代表动物。中国产的蜥蜴均无毒,故一般可用一些简易的工具捕捉。切勿捉住尾部,以免尾部脱落下来,而使蜥蜴躯体逃脱。可用蝇拍追捕或用小网扣捕:此法主要适于捕捉小型蜥蝎种类。捕到的蜥蝎可装入铁丝编织有细网孔的网箱中喂养。蜥蜴可用较大的玻璃水族箱或大木箱饲养。箱底铺放10cm左右的松土,一侧栽植禾本科杂草。其内放置供饮水用的器皿,箱盖以铁砂网或尼龙纱网罩,以防蜥蜴外逃。根据蜥蜴生活习性来保持箱内适当温度和湿度,并给光照和饲养昆昆虫。

代表属种

草蜥属

草蜥属(Takydromus)具三尖瓣后齿。颌骨无前降过程。眼睑骨向后延伸。眶后骨和后颌骨融合。位于尾椎旁边的椎间髓棘呈扁平的刀剑形。锁骨和锁间骨常带凸缘。吻鳞宽大,可延伸至鼻孔处。后鼻鳞1~2片,当后鼻鳞为两片时,位于前面的后鼻鳞通常将上鼻鳞与前颊鳞分开,第一片上唇鳞与鼻孔相连;第二片上睫鳞最大,延伸至第二、三片眶上鳞的连接处。无透明的眼睑。大部分草蜥有起棱的颞鳞。后颏鳞减少至3~4对。具有枕鳞和顶间鳞。几乎所有草蜥的喉部下方都具有覆鳞片的领围。腹部具有6~8行大鳞,为覆瓦状排列纵横成行。部分物种两侧最外行的腹鳞起棱并且游离缘中央尖出。背部为覆瓦状、纵行排列的起棱大鳞。大腿内的鲜相对较大。股孔减少为5对以下。部分物种的成体背部具有纵向的白色条带。在趾(指)上没有横向排列成行的鳞片。趾(指)下瓣光滑或宽厚形成软垫。尾巴健壮,长度为头体长的~4倍。体形修长,细长的尾巴有助于攀爬,维持平衡,在爬行时尾巴会紧跟着身体运动的路径运动,而且还具有再生能力,在遇到危险时能够断尾自救。草蜥属主要以昆虫为食,善于在地上爬行或在草丛、灌木丛中穿梭,动作敏捷。草蜥属的所有物种均为卵生,窝数和窝卵数存在种间差异。草蜥属物种包括天井山草蜥、黑龙江草蜥、隆线草蜥、台湾草蜥、桂林草蜥、雪山草蜥、峨眉草蜥等。

胎蜥属

胎蜥属(Zootoca)包括下属物种胎蜥(Zootoca vivipara),曾用名:胎生蜥蜴,是小型蜥蜴,成体全长15cm左右,尾长为头体长的1.3~1.5倍。背面褐色,散以较小的黑褐色及白色色斑,雄性体侧常具红褐色侧纹。头背具大块鳞片,耳孔较大,鼓膜裸露。栖息于气温较低的针叶林地,近水边活动。卵胎生殖(欧洲部分种群为卵生),直接产下仔蜥。国内见于黑龙江省及新疆阿勒泰地区,国外广泛分布于欧洲及中亚诸国。

蜥蜴属

蜥蜴属(Lacerta)外鼻孔位于2枚鼻鳞之间,不接触上唇鳞;下眼睑被细鳞;枕鳞发达,有顶孔。背鳞圆突,无棱,平铺成不整齐鳞列;腹鳞平滑,近似方形,除最前面的5~6横列鳞片外,均纵横排列成行。尾圆长,尾鳞矩形,并列成环,腹面的尾鳞具棱。指、趾略呈现圆柱形,底面横鳞无棱。股孔7对以上。分布于欧洲、亚洲西北及非洲。蜥蜴属物种包括捷蜥蜴

麻蜥属

麻蜥属(Eremias)头部背面的大鳞片正常,枕鳞甚小或缺失。鼻孔开口于3~4枚鼻鳞之间,与上唇鳞分隔宽阔。下眼睑覆细鳞或中央有透明小环。领围明显。背鳞小,并列或呈覆瓦状;腹鳞矩形或方形,排列整齐无棱。趾细圆或侧扁形,趾下板具嵴,趾侧常有栉缘。有股孔。尾长,圆柱形或末端略为侧扁。分布于欧洲东南部、非洲、西亚中亚地区,往东到达中国北部和朝鲜。在中国广泛分布在北部及西北诸省,南界止于江淮平原,以不越过长江为限。麻蜥属物种包括丽斑麻蜥敏麻蜥山地麻蜥喀什麻蜥等。

参考资料 >

Lacertidae Oppel, 1811.Lacertidae Oppel, 1811.2025-10-14

Lacertidae.IUCN.2024-08-05

Browse taxonomic tree.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5-10-11

Lacertidae .ITIS.2025-10-11

A Guide To LACERTID LIZARDS and other members of the family Lacertidae.cyberlizard.2025-10-12

丽斑麻蜥.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5-10-12

高等植物卷(2013) 脊椎动物卷(2015) 真菌卷(2018).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25-10-12

Gallotia simonyi (Steindachner, 1889).itis.2025-10-13

草蜥属.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10-11

北京运动翘楚体育用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