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维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本名米歇尔·托马(Michel Thomas),1958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属留尼汪岛,法国现代作家、小说家、诗人、导演、编剧。
米歇尔·维勒贝克六岁时到法国本土与祖母生活。他在法国国立农学院就读期间,曾创立文学期刊《卡拉马佐夫》并在上面发表过若干诗歌。1980年,其开始涉足文学,经常出入不同的诗歌俱乐部。1991年,米歇尔·维勒贝克开始发表一些评论作品,同年,他为美国恐怖小说作家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著传记《H·P·洛夫克拉夫特:对抗世界,对抗生活》,1992年,米歇尔·维勒贝克凭借诗集作品《追寻幸福》获得特里斯唐·查拉奖。1996年,其凭借诗集作品《斗争的意义》获得花神奖。1998年,米歇尔·维勒贝克发表了小说《基本粒子》,该小说主要反映社会上的色情现象和网络问题,有人称这部作品是“虚无主义的经典”。2002年,米歇尔·维勒贝克凭借小说《基本粒子》获得了该年度的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同年10月14日,其执导并编剧的电影《战线的延伸》在丹麦上映。2005年,米歇尔·维勒贝克创作的小说《一个岛的可能性》出版,其凭借该作品获得联合文学奖。2006年2月,由米歇尔·维勒贝克参与编剧的电影《基本粒子》在德国上映。
2010年,米歇尔·维勒贝克凭借作品《地图与疆域》获得龚古尔文学奖。2014年2月8日,米歇尔·维勒贝克主演的剧情《维勒贝克绑架案》亮相柏林电影节;2016年2月19日,其参演的喜剧片《圣爱之旅》在德国上映。2019年1月,米歇尔·维勒贝克创作的小说《血清素》出版,该作品随后入围2020年布克国际文学奖长名单。2022年1月,米歇尔·维勒贝克的小说《歼灭》出版。米歇尔·维勒贝克的作品以贴近法国及西方现实著称,被认为具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特点,与奥诺雷·德·巴尔扎克之间构成某种连续性,其写作风格尖锐,经常说一些不符合政治正确的话,描述当代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的问题,因此引发争议。米歇尔·维勒贝克曾先后获得法国荣誉军团勋章、奥地利欧洲文学国家奖等。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米歇尔·维勒贝克,本名米歇尔·托马,1958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属留尼汪岛岛,六岁时,他远离父母到法国本土与祖母生活。他在法国国立农学院就读期间,曾创立文学期刊《卡拉马佐夫》并在上面发表过若干诗歌。青年时期的米歇尔·维勒贝克曾获得农学工程师文凭,后又学习电影艺术,但没有获得文凭。1980年,他结婚并开始涉足文学,经常出入不同的诗歌俱乐部。1982年,米歇尔·维勒贝克遭受了抑郁症的困扰。
创作经历
1983年开始在信息技术领域工作,先后在法国农业部信息技术司与法国国民议会工作,为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历。1991年,米歇尔·维勒贝克开始发表一些评论作品,同年,他为美国恐怖小说作家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著传记《H·P·洛夫克拉夫特:对抗世界,对抗生活》,也是在这一年,米歇尔·维勒贝克秘密发表了专辑的第一篇论文《活着》。1992年,米歇尔·维勒贝克凭借诗集作品《追寻幸福》获得查拉奖。1994年,其创作的小说《抗争的延伸》被当时的法国批评界誉为1990年代最杰出的作品之一。1996年,米歇尔·维勒贝克凭借诗集作品《斗争的意义》获得花神奖。1998年,米歇尔·维勒贝克发表了小说《基本粒子》,该小说主要反映社会上的色情现象和网络问题,书中有大量激烈的性描写,有人称这部作品是“虚无主义的经典”。1999年10月13日,其参与编剧的电影《愈爱愈勇》在法国上映,该片改编自其撰写的小说《Extension du domaine de la lutte(斗争领域的延伸)》。
2001年,米歇尔·维勒贝克创作第三部小说《平台》出版,该小说围绕旅行、性交易与恐怖主义主题展开。一年后巴厘岛发生的爆炸案,与小说相关内容走向相符;同年4月30日,其执导的纪录片《Érotisme vu par..., L'》和执导、编剧的短片《河流》在法国上映。2002年,米歇尔·维勒贝克创作的小说《碎裂》在法国出版头一年便销出三十万册,并且凭借小说《基本粒子》获得了该年度的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他也因此被社会学家视为“性爱恐怖主义者”;同年10月14日,其执导并编剧的电影《战线的延伸》在丹麦上映。2004年3月19日,其参与编剧的短片《Monde extérieur》在法国上映。
2005年,米歇尔·维勒贝克创作的小说《一个岛的可能性》构想了一个建立在生物技术之上的乌托邦,其凭借该作品获得联合文学奖。2006年2月,由米歇尔·维勒贝克参与编剧、奥斯卡·罗勒执导的电影《基本粒子》在德国上映。2008年8月9日,米歇尔·维勒贝克参演的纪录片《Derniers Mots》在瑞士上映;9月10日,由其执导并担任编剧、改编自自己同名小说的剧情《一个岛的可能性》在法国上映,该片主要讲述了一个男人和他的克隆人的未来主义故事;9月15日,参演的纪录片《Arte, Ordem e Caos》在巴西上映。
2009年3月16日,米歇尔·维勒贝克参演的纪录片《La traversée du désir》在法国上映。2010年,其凭借作品《地图与疆域》获得龚古尔文学奖。2014年2月8日,米歇尔·维勒贝克主演的剧情片《维勒贝克绑架案》亮相柏林电影节;9月1日,其主演的电影《濒死体验》在威尼斯电影节展映;2015年,米歇尔·维勒贝克创作的书籍《臣服》(soumission)出版当天,其个人的讽刺卡通形象登上了《查理周刊》的封面,标题是“巫师维勒贝克的预言”,之后有恐怖分子冲进该出版物的办公室并枪杀了十二人,随后米歇尔·维勒贝克立即停止了所有的新书宣传活动,恐袭案也直接导致这本书狂销80万册,还被翻拍成了电视剧。同年3月18日,其参演的电影《完美男人》在法国上映。2016年2月19日,米歇尔·维勒贝克与杰拉尔·德帕迪约、贝诺特·波尔沃尔德等人参演的喜剧片《圣爱之旅》在德国上映,片中饰演宾馆的主人;5月30日,其担任编剧并参演的纪录片《为了生存:方法》在荷兰上映。
2019年1月,米歇尔·维勒贝克创作的小说《血清素》(Sérotonine)出版,该小说高度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借一个颓废农学家的双眼,描写了法国贫苦地主和广大农民水深火热的生存现状,新书首发仪式上,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向他授予了“法国荣誉军团勋章”,以表彰他对法国文学的贡献;5月,米歇尔·维勒贝克凭着“挑起争论”的艺术,获得了2019年的奥地利欧洲文学国家奖,并获奖金二万五千欧元。8月21日,其主演由纪尧姆·尼克卢执导的喜剧片《逃离康复院》在法国上映。2020年,米歇尔·维勒贝克、科琳娜·马谢罗、德尼·波达利德斯等人联袂主演的喜剧片《删除历史》在法国正式上映。2022年1月,米歇尔·维勒贝克的小说《歼灭》出版,该小说塑造了一个由右派政党控制的法国社会以及一个在父权社会中显得孤独又永恒的男性形象。
创作特点
主题思想
米歇尔·维勒贝克的作品因为贴近法国和西方的现实情况,被认为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特点,和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的作品能找到一些延续性。他用模仿加改造的方式,研究西方社会经济环境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想描绘出 “社会的真实样子”。在主题选择上,巴尔扎克曾在《公务员》里写过对办公室生活的兴趣,而维勒贝克的小说更常涉及职场。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中产阶级,比如软件工程师、国家公务员、科研人员、媒体高管、旅行社高级职员等。他对这些大家熟悉的领域给出了新的观察角度,让人产生一种陌生感。米歇尔·维勒贝克在作品里,通过分析新自由主义价值观对人的性格产生的负面影响,研究西方的经济现实,还批判了经济话语被 “当成理所当然” 的现象。和一些经济学家一样,他对新自由主义全力维护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也抱持着悲观的看法。
艺术特点
米歇尔·维勒贝克的写作风格尖锐,经常说一些不符合政治正确的话,描述当代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的问题,因此引发争议。很多人批评他 “厌女”“支持人种优化”,还觉得他作品里性描写过多。但与其用这些标签来定义这位认真的作家,不如深入读他的作品,像仔细观察一块岩石的层次和构成那样,去理解他思想里复杂又细腻的地方。米歇尔·维勒贝克用冷静的文字描绘了这样的社会情况:本土经济受到市场自由主义的影响变得不景气,人们变得抑郁、精神不振,沉迷欲望最终陷入空虚;欲望太多或者没有欲望,都成了人们难以摆脱的难题。个人主义是维勒贝克多部作品批判的对象,他认为个人主义像万花筒里的碎片一样混乱,书中人物沉浸在这种观念里,以为未来会更好,被这种想法诱惑,就像被梦境迷惑的火车,顺着惯性机械地开进虚幻的深处,最后面对的是像噩梦一样的空虚。米歇尔·维勒贝克的作品里充满了虚无感,他把虚无主义和社会学研究结合得很紧密,两者没法分开;他笔下的文学形象大多是独自生活的,还带有厌世的倾向。所以,小说里人物关系的设定是个值得关注和琢磨的主题,而人物的职业则像一个窗口,能反映出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
在米歇尔·维勒贝克笔下的人物关系里,能看到男性之间那种没精神的互相理解,还带着点自我可怜的感觉。而男性和女性的关系则是另一回事,就像抑郁和欲望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在《基本粒子》和《血清素》里,米歇尔·维勒贝克花了很多笔墨写欲望的矛盾,这和福楼拜在《圣安东的诱惑》里写的 “过剩” 与 “缺失” 的不正常关系很像:有很多美食,结果让人吃得太多、没好好消化,最后像一场梦一样,反而落到欲望枯竭的地步。比如布吕诺在小说结尾住进了精神病院,靠吃药像杀病毒一样消除自己的性癖好;弗朗洛则不得不靠卡普托利克维持基本的生存欲望,代价却是完全没有了性欲米歇尔·维勒贝克笔下人物的欲望,大多投射在女性身上。他们要么把女性当成发泄性欲的工具,要么当成寄托自己情感的对象,想法很极端。这些人物欣赏的女性,都是特别传统的样子,这也是他们受不了新时代女性言行里带有的攻击性的原因。比如在《地图与疆域》里,杰德就尖锐地讽刺了那些裸体抗议的女性,也就是书里说的 “女愤怒者”。米歇尔·维勒贝克笔下的人物,完全否定男性作为社会角色该有的特点,像攻击性、竞争性、暴力;反而喜欢女性传统的形象,比如温柔、能共情、愿意奉献。他们还觉得,世界上的很多灾难,都是男性的那些特点造成的。
虽然米歇尔·维勒贝克的作品表面满是厌恶,但内核里藏着对过去的忧郁:他塑造的人物都游离在主流社会之外,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满是绝望。通过这些人物,他建立了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视角 —— 对主人公来说,生活里重要的人和事都只是快要够到却始终得不到的可能,不是能真正触碰的美好现实。米歇尔·维勒贝克给这些男性人物安排了悲剧的结局,他想通过这些孤独又看起来没什么活力的人物,唤起只有过去才能有的幸福。这种幸福就是:无止境的欲望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像古典时期那样沉静、专注的状态。在《基本粒子》的女性角色身上,就能看到这种品质,比如米歇尔有奉献精神的外婆、不想拖累别人而自杀的安娜贝尔和克里斯蒂亚娜,还有独自抚养儿子的卡米耶。米歇尔·维勒贝克的文学作品,就像一场人类无声的垂死挣扎。到了最后,就是人类的消亡。不管是《基本粒子》里关于未来的科幻想象,《地图与疆域》里慢慢掩盖人类痕迹的自然风景,还是《血清素》里那句带着死亡意味的话 ——“这是一种白色的、椭圆形的、可从中间掰断的小药片”—— 都满是他的忧虑。
个人生活
米歇尔·维勒贝克的父亲工作是做深山导游,母亲是麻醉师,他童年生活比较孤单,其写作笔名取自祖母的名字。儿时先后由其外祖父母、祖母抚养长大,其父母与祖母均系共产主义者。
米歇尔·维勒贝克素以“三厌症”闻名:厌母、厌女和厌世。1980年,他第一次结婚,生子艾蒂安后离婚,此后多年陷于失业和抑郁状态。1998年二婚娶编辑玛丽-皮埃尔·戈捷,2010年离婚。米歇尔·维勒贝克与莉茜李相识多年,至少从2016年起就公开出双入对,2017年还共同出席了为纪念韦勒贝克的狗——“爱的机器”克雷芒而举办的摄影展。2018年9月,米歇尔·韦勒贝克与他的第三任妻子在巴黎十三区市政厅举行婚礼,其妻子是中国人莉茜(Ly⁃sis)。
米歇尔·维勒贝克喜欢住巴黎十三区,他就住在该区唐人街的一座高楼上。他表示这里邻近通往法国西南部的公路,如果内战爆发,他将有机会抢先逃离首都。
个人作品
影视作品
参演作品
以上内容来自参考资料:
导演作品
以上内容来自参考资料:
编剧作品
以上内容来自参考资料:
文学作品
以上内容来自参考资料:
创立期刊
米歇尔·维勒贝在法国国立农学院就读期间,曾创立文学期刊《卡拉马佐夫》,并在上面发表过若干诗歌。
所获荣誉
人物评价
在父爱、母爱缺失的环境中长大,导致了米歇尔·维勒贝克孤独与阴郁的性格。事实上,维勒贝克不仅是个具有批判意识的作家,同时也是个极具商业头脑的作家,他几乎每部作品都会引入独特、流行且具有争议性的社会话题。(上观新闻评)
如果瑞典学院不怕激起美学和伦理、道德和政治上的争议,那么现在就该把诺贝尔奖授予维勒贝克,因为他的作品独一无二地反映了时代精神。(评论家辛齐亚娜·拉维尼评)
和其他一些法国作家如勒克莱齐奥等不同,维勒贝克代表了另一派法国作家,对社会问题十分悲观,为未来忧心忡忡,这些对全球普遍存在的时代问题的批判令他得到了全世界范围的认同,因此,他也常被誉为“当代的阿尔贝·加缪”。维勒贝克身边的人往往会被他身上的悲观负面情绪所影响。而他总是穿着同一件大衣,不停地抽烟,像是迷失在沙漠中的小男孩。(法国使馆文化处文化专员易杰评)
相关研究
2005年,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在爱丁堡“苏格兰诗人”图书馆组织召开了“维勒贝克的世界”国际研讨会,来自50多所大学的学者参会,维勒贝克本人也出席了。两年后,该研讨会的研究成果得以推进,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召开了“维勒贝克的世界,阿姆斯特丹2007”学术研讨会,研究领域涉及维勒贝克作品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以及二者之间的冲突、政治、心理一病理学问题,同时还关注小说中的叙事艺术。在维勒贝克获奖后,学界对维勒贝克的争论之声渐趋缓和。2012年,在马赛召开了维勒贝克作品国际研讨会,这也是第一次在法国本土举行的维勒贝克作品研讨会,主要讨论了维勒贝克的小说、论文与诗集中“挑衅性、虚无主义、色情、说教、情感与宗教性文本的共存”。2016年,在洛桑召开了“维勒贝克的声音”学术研讨会。维勒贝克作品中的讽刺、挑衅与评论等具有鲜明当代性的各种“声音”催生了不同的解读,会议讨论了这些声音构成的文学批评的回声如何重新发现了小说叙事话语的地位,拓展了叙事话语的伦理、社会、政治维度,并在叙事话语与作家的公共立场之间构成不可分割的联系。从维勒贝克进入法国文学研究视野这十余年所产生的研究成果来看,已有相关的多部专著、论文集问世。
相关事件
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9日晚7时正式揭晓。按照往年惯例,界面文化在诺贝尔奖公布前,结合赔率榜、文学动态等因素作出前瞻分析。截至2025年9月30日,在赔率网站Nicer odds公布的榜单中,排名前五的多数仍是过去几年的热门人选:澳大利亚作家杰拉尔德·穆南、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罗马尼亚作家米尔恰·克尔特雷斯库。此外,中国作家残雪、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法国作家米歇尔·维勒贝克、澳大利亚作家亚历克西斯·赖特、加拿大诗人安妮·卡森等赔率榜的熟面孔也都出现在前列。
米歇尔·维勒贝克实际上生于1956年,而不是他声称的1958年,但他长期虚报自己的年龄,并严密看护自己的私生活。当《世界报》刊出由六篇特写组成的大专题《米歇尔·韦勒贝克的六种生活》后,他将该报告上了法庭,并大骂新闻记者都是“寄生昆虫”和“蜚蠊目”,又说专题的主笔阿里亚娜·舍曼是“恶意窃听的专家”。
参考资料 >
米歇尔·维勒贝克 Michel Houellebecq.豆瓣.2025-10-18
世纪好书 · 月榜丨《血清素》:在一切希望之外希望.上观新闻.2025-10-18
战线的延伸.时光网.2025-10-18
诺贝尔文学奖大猜测:村上春树或是鲁西迪?还是轮到女性作家?.网易.2025-10-18
米歇尔·韦勒贝克获奥地利国家奖.光明网.2025-10-18
基本粒子.时光网.2025-10-18
维勒贝克绑架案 L'Enlèvement de Michel Houellebecq (2014) .豆瓣电影.2025-10-18
圣爱之旅 ( 2016 ) .时光网.2025-10-18
圣爱之旅.时光网.2025-10-18
布克国际文学奖长名单出炉,独立出版商大放异彩.界面新闻.2025-10-18
法国头号坏作家|米歇尔·维勒贝克.新京报网.2025-10-18
欲望的泛滥与消失:米歇尔·维勒贝克笔下的法国当代社会症候.澎湃新闻.2025-10-18
愈爱愈勇 Extension du domaine de la lutte (1999).豆瓣电影.2025-10-18
河流.时光网.2025-10-18
Érotisme vu par..., L' (2001).1905电影网.2025-10-18
Monde extérieur(2004).1905电影网.2025-10-18
Monde extérieur.1905电影网.2025-10-18
Derniers Mots.1905电影网.2025-10-18
一个岛的可能性.猫眼电影.2025-10-18
一个岛的可能性.时光网.2025-10-18
Arte, Ordem e Caos.1905电影网.2025-10-18
La traversée du...(2009).1905电影网.2025-10-18
La traversée du...(2009).1905电影网.2025-10-18
濒死体验 Near Death Experience (2014).豆瓣电影.2025-10-18
完美男人.时光网.2025-10-18
完美男人(2015).时光网.2025-10-18
为了生存:方法.1905电影网.2025-10-18
为了生存:方法(2016).1905电影网.2025-10-18
逃离康复院 Thalasso(2019).豆瓣电影.2025-10-18
删除历史Delete History(2020).1905电影网.2025-10-18
欲望的泛滥与消失:米歇尔·维勒贝克笔下的法国当代社会症候.今日头条.2025-10-18
米歇尔·韦勒贝克与中国妻子完婚.光明网.2025-10-18
维勒贝克获龚古尔奖 获奖作品被指抄袭维基百科.中国新闻网.2025-10-18
2025诺奖前瞻:澳大利亚作家杰拉尔德·穆南领跑赔率榜.界面新闻.2025-10-18